糜暘與諸葛亮目前雖天各一方,但隨著關係的轉變,兩人之間的交流相比於從前,反而變得更加頻繁。

而就在糜暘寫給諸葛亮的信送出去之後沒有多久,他亦收到了諸葛亮的來信。

從時間上推斷,這封信當然不會是諸葛亮的回信。這封信乃是在諸葛亮南下僰道之時寫給糜暘的,信中的內容講的正是諸葛亮對鄧艾的看法。

由於是諸葛亮的來信,故而在糜暘一收到這封信後,他便展開看了起來。

本來糜暘以為諸葛亮是擔憂北境局勢才會寫這封信,可當他看完信中的內容之後才發現,諸葛亮在這封信中是在告戒他要小心鄧艾的品性。

諸葛亮的告戒,一下子就讓糜暘打起了十二分精神。後世經常有人因為馬謖這個汙點,認為諸葛亮缺乏識人之明,其實這點是不對的。

無論再有識人之明的人,也有看走眼的時候,甚至劉備也是如此。現在在成都附近作亂的黃元,當初便是得到劉備的賞識才步步高昇的,而在任命黃元之初,諸葛亮就曾勸諫過劉備黃元不可信任。

可劉備並沒有聽從諸葛亮的勸阻。諸葛亮的識人之明不如劉備這是事實,但不能因此便認為諸葛亮無識人之明,相反諸葛亮是頗有識人的眼光的。

歷史上劉禪執政中前期的大臣,全都是諸葛亮親手提拔並一一安排在關鍵位置上的。

在諸葛亮死後若沒有那些大臣的輔左,以劉禪的智術,季漢只可能滅亡的更早。

糜暘是知道這一點的,所以當諸葛亮對他提及鄧艾性格的弊病時,他立即就重視起這件事。

諸葛亮在信中所言及的鄧艾的性格弊端,與他在歷史上所展現出來的十分相似。

而歷史上正是這樣的性格弊端,才讓鄧艾最後步入萬劫不復的境地。歷史上的石包出身與鄧艾差不多,最後卻能成為西晉的開國郡公,不是他的功勞比鄧艾高,乃是他比鄧艾會做人多了。

本來身為穿越者的糜暘,應該比諸葛亮更瞭解鄧艾的性格才是。可鄧艾在糜暘面前那可都是恭敬本分的,故而糜暘實在並未察覺到鄧艾在外人面前,會有著矜能負才的一面。

現在既然已經知道這一點了,那麼糜暘當然不會坐視不理。防患於未然,是糜暘一向的信條。

思考之下,糜暘起身走向他的內帳中。內帳作為糜暘日常休息的場所,佔地空間並不算大,但就在這不大的佔地空間之中,卻林立著一層層書架。

在那些書架之上,擺放的是糜暘收集到的各類藏書,這些在當世來說可都是寶貝。

糜暘漸漸走到一處書架下,然後憑藉著腦海中的記憶,在一大堆竹簡中抽出了一卷。

這處書架是糜暘專門用來擺放歷史典籍的位置,而他所特意抽出的這一卷竹簡,正是史家鉅作《史記》中的一傳——《絳侯周勃世家》。

取出這一篇竹簡後,糜暘便高喊讓丁封入內,在丁封入內後糜暘將手中的竹簡交到他手中,並對他囑咐道:“命人快馬加鞭,將這送至士載手中。”丁封聽到這句話後,不疑有他。

鄧艾作為梁州的內部人,糜暘私下裡偶爾會與鄧艾聯絡實屬正常。只是在離去之前,丁封還是習慣性的問了一句糜暘道:“君侯可有話要轉交給鄧主簿?”面對丁封的詢問,糜暘沉默了一會言道:“將這卷竹簡送至士載手上就好。”見糜暘是這個態度,丁封不再遲疑,雙手捧著竹簡便朝著帳外走去。

看著丁封離開的背影,糜暘心中不由得嘆息一聲。諸葛亮寄希望於糜暘能夠讓鄧艾修心養性,可對於這件事糜暘心中並無十足的把握。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只希望鄧艾在明白他的苦心後,以後能夠在旁人面前收攏下自己的性格吧。

...蜀郡,江原縣。鄧艾率領的三千大軍現今便駐守在此處。就在上月黃元據漢嘉郡造反之後,他便率領五千郡兵朝著成都進發。

由於蜀郡兵力空虛,所以黃雲一路上毫無阻礙,在不久後就順利拿下了臨邛縣。

臨邛縣是蜀郡的西大門,臨邛落入黃元的手中,就代表著黃元的叛軍距離成都已經不遠。

可就在黃元想乘勝進軍,一鼓作氣拿下江原縣的時候,從南安北上急速回防的鄧艾率先一步率大軍進入了江原縣中。

鄧艾的及時回防,成功遏制住了黃元繼續朝著成都進攻的勢頭。只是在率領大軍進入江原縣後,鄧艾並沒有著急領軍前去攻打黃元所部,他只是下令全軍固守江原。

隨著時間的推移,鄧艾率軍固守在江原縣已然有一段不短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黃元也曾派探子來進一步打探過江原縣的情況,甚至還派使者來向鄧艾下戰書過。

按照黃元的推想,鄧艾年輕氣盛,在他的激怒之下勢必會打算出城與他會戰。

可讓黃元萬萬沒想到的是,他是把鄧艾成功激怒了——他的使者的頭顱被鄧艾砍下,並掛在江原城牆之下。

可鄧艾斬殺黃元使者之後,他卻依舊抱著按兵不動的打算。鄧艾的按兵不動讓黃元急的跳腳,卻也間接引發了他大軍中的一個小地震。

而這場小地震的起因在於馬謖。這段時間內,馬謖曾多次勸過鄧艾,應當儘快將黃元的叛軍清繳。

馬謖之所以會建議鄧艾出兵,一方面是他覺得黃元的叛軍人數雖多,但大多都是烏合之眾,戰鬥力不強。

另一方面江原縣的背後就是成都,他們領軍到達江原縣的訊息也早已經傳到成都,想來現在成都中的各位大臣都將目光聚焦在他們身上。

包括劉備。短短數日,那些大臣或許還能理解鄧艾是想養精蓄銳。可一個月的時間都快過去了,鄧艾面對囂張的叛軍卻還一直未有行動,那麼肯定是會引起各種非議的。

馬謖這次北上是想立功的,不是想著無端受人非議有損清名的。可是面對馬謖的進言,鄧艾一直就一個態度——無動於衷。

馬謖見一直勸不動鄧艾,作為鄧艾副將的王平又不願意和他一同勸諫,他就難免有些氣急敗壞。

馬謖在益州一向以智略百出聞名,往日就連諸葛亮都會時常採納他的計策,這讓馬謖往日中一直自視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