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暘在後世的時候,曾仔細瞭解過季漢滅亡的原因。

誠然導致季漢滅亡的原因有著許多方面,但其中主要也就分為三方面。

政治與經濟自不用說,但軍事那一方面,卻也不僅僅是“偷渡陰平”這四個字可以概括。

首先鄧艾是軍事大家,既然他敢偷渡陰平,肯定是因為陰平有被偷渡的可能,及成功偷渡陰平後,會將季漢的防線撕開一道極大的口子。

沒有這兩點判斷,鄧艾不可能會如此冒險。

但是鄧艾知道這兩點,難道法正與諸葛亮會不知道嗎?

這二位大才是知道的,並且他們在劉備拿下漢中後,便對這兩點做了防備。

二位大才合力佈置出的漢中防線,就像一道嚴密的防禦網,守護著對益州來說至關重要的門戶。

而在這道嚴密的防禦網中,陰平與陽安關便是兩道極為重要的樞紐。

陽安關便是陽平關,又稱為關頭。

任何有對三國曆史有所瞭解的後世人,都應該聽過這兩個要塞的名字,特別是其中的陽平關,那幾乎算是漢中的生命所在。

因為陽平關一旦被敵軍拿下,這就代表著漢中最大的天險已經失去。

當年曹操與劉備攻打漢中時,一開始都是將陽平關當做主攻方向。

法正在世時曾言過:“魚復與關頭,實為益州禍福之門。”

從這一點足以體現,陽平關對於整個益州來說,都是極為重要的一道咽喉。

法正與諸葛亮合力佈置的那道漢中防禦網,不僅在陰平與陽平關布有重兵。

他們還在離這兩個關隘不遠的各處關隘都留有重兵,眾多關隘犬牙交錯,相互呼應,從而將漢中守的妥妥當當的。

但是很可惜的是,歷史上這道守護著季漢安全的防禦網,卻被一人親手破壞。

那人便是繼承諸葛亮遺志,時任季漢大將軍的姜維。

姜維之所以要親手破壞諸葛亮構築的防禦網,不是他有著壞心思,相反他的本意可以說是好的。

姜維也承認漢中嚴密的防禦網可以很好的抵禦住敵人,但他卻認為那道嚴密的防禦網無法讓他獲得大的戰果。

所以姜維建議劉禪不如以放棄一部分重要的要塞當做誘餌,誘引敵軍主動來攻。

然後己方大軍退守漢、樂二城,剩下的重要關口都留重兵把守。

他再派出一支軍隊當作機動部隊,專門伺機攻打敵軍的薄弱環節。

這樣長久下去,敵軍疲弊,等到敵軍退還的時候,諸城守兵與在外的機動部隊,一起趁機進攻,就能將敵軍悉數殲滅。

當姜維的這個建議被送到劉禪桉前後,劉禪很爽快的就同意了姜維的建議。

從表面上看,姜維這“收兵據守,堅壁清野”的策略很美好,但是他卻忽略了一個關鍵性的問題:

那便是原先漢中的防禦網講究的是犬牙交錯,相互呼應,但在漢軍主動放棄一部分要塞的情況下,這道防禦網最大的優勢被破壞。

最要命的是,原本駐守陰平與陽平關的重兵被撤走,這才讓魏軍有機可乘。

歷史上姜維得到鍾會治兵關中的訊息後,馬上給劉禪上書,讓劉禪派遣張翼、廖化分別駐守陽平關與陰平橋頭防患於未然。

從這一點可以知道,在當時陰平與陽平關的兵力肯定是十分薄弱的,不然姜維不會如此著急。

或許姜維一開始的疏忽只是個誘因,畢竟他後來也曾想著挽救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