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什麼樣的三長制,引起高臺上眾官員的群情激湧及義憤填膺呢?

能被鄧艾專門拿一份文書表述,說明關於三長制的介紹並不簡單。

而就在那詳細的介紹之下,高臺上盡皆飽讀詩書的官員,很快就明白了三長制是什麼。

從本質上來講,鄧艾所提出的三長制乃是一種對漢代地方基層行政組織的改造。

原本大漢的地方基層行政組織,是以鄉里為核心的。

對於這一點《漢書》中就有詳細記載:

“...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鄉有三老、有秩、嗇夫、遊徼。

三老掌教化;嗇夫職聽訟,收賦稅;遊徼徼循禁賊盜。”

從這個記載可知,在漢代縣下面一級的地方行政組織便是鄉。

由於古代的經濟並不如後世發展,所以這樣較為簡單的一種地方行政制度,是符合當世的國情的。

否則大漢也不會那麼強大。

只是任何制度隨著時間的推移,都會產生很大的弊端。

這個制度最大的弊端在於“三老”二字。

漢高帝劉邦當年曾下過一道政令:

“舉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帥眾為善,置以為三老,鄉一人。

擇鄉三老一人為縣三老,與縣令、丞、尉以事相教,復勿徭戍。以十月賜酒肉。”

在劉邦的這道詔令之下,地方豪強的前身“三老”,開始在大漢的地方政治體系中佔據重要地位。

漢代對選拔“三老”的要求除去年紀之外,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原因,便是“能率眾者”。

在中國這個宗族社會來說,想做到這點,單單靠個人的德行是不夠的,他們必須要為鄉族勢力所認可。

而在當時那個歷史條件下,滿足這樣要求的“三老”大部分的人都是六國遺留下的貴族。

這一點從漢代的各種記載也可左證,“三老”不僅在當地很有影響力,還經常直接參與國家大事的討論,甚至能直接上書給天子。

有這樣見識、能力的“三老”,絕不可能是普通的老百姓。

在古代,知識是最昂貴的一種資源。

當然劉邦不可能看不出這一點。

但是他就是看出這一點,才會毅然決然地繼續推崇“三老”制度。

因為那時候剛剛建立的大漢是殘破的,是動亂的,他需要給這些地方上的“三老”相當大的政治特權,來換取他們對大漢的認同感。

從後面發生的種種事件來看,劉邦的目的很完美的達到了。

只是無論在任何朝代,任何時期,地方行政都是穩定國家的關鍵。

“三老”制度隨著時間的發展,他的權力也在無限的膨脹。

由於“三老”在漢代特殊的政治地位,“三老”一可左右鄉黨輿論,對“鄉舉裡選”的察舉,徵辟往往起到關鍵作用。

同時三老又是制定地方法律法規的重要組織,同時也是宣傳國家政策法規的教化組織。

甚至到了後來,就連大漢地方政府的政策法令的頒佈和施行,都要請示三老。

最關鍵的在於,“三老”並不是政府直接任命的,很多時候乃是由地方自發選舉出來的。

這一點直接導致“三老”慢慢往地方豪強的屬性演變。

因為人皆是有私心的。

既然政府不干預“三老”的選舉,再加上“三老”一職在地方上擁有的令人垂涎欲滴的莫大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