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二章 熱臉白貼 整改大軍(第1/4頁)
章節報錯
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
這句話是當初漢中宗教導太子漢孝元帝時說的。
漢中宗是將西漢國力真正推向頂峰的人,而漢孝元帝則是將西漢帶入深淵的引領者。
從這二人在大漢歷史上的不同作為可以清楚的知道,漢中宗說的那句話是有多麼的正確。
只是儘管這句話被明確記載在史書之中,也一向被部分世人推崇為最佳的治國之道。
但是世人千萬,總是會有不少人如當年的漢孝元帝一般,認為德教為先才是最好的治政之道。
畢竟這種治政之道是明明白白記載在儒家典籍之中,只要出自名門,就很容易受到這種治國觀念的影響。
正如現在的馬謖一般。
可跟隨糜暘的眾臣大多都經歷過社會的毒打,他們知道若全按書上的來,那麼國家一定會崩亂。
亂世之中,人性本惡才是主旋律。
相比於眾臣在心中的吐槽,糜暘則是在聽完馬謖的勸諫之後,心中浮現起不愧是他的想法。
這很馬謖。
馬謖在後世的爭議很大,很多人痛恨他敗壞了丞相的北伐大業,但是也有很多人為他鳴不平。
這種爭議源於歷史上著名的街亭之戰,而糜暘也可以從那場戰役中,可以看出馬謖鮮明的兩個性格。
後世許多人認為街亭根本就是守不住的地方,為了支援這個觀點,許多人對假想中的街亭進行實地考察,條條分析。
然後得出馬謖蒙受了“千古奇冤”的結論。
只是這個結論,卻從根本上站不住腳。
就不說歷史上的街亭在哪裡本就有爭議,也不提經過千年以來的變遷,當地的地貌會不會發生改變。
就說身為當世軍事大家的諸葛亮,後世武廟大賢之一的諸葛武侯,他會不清楚街亭能不能抵擋住魏軍的進攻嗎?
性格謹慎的諸葛亮,怎麼可能會放下這種基本的常識錯誤。
有這種觀點的人,簡直是在侮辱諸葛亮的智商。
或許以當時馬謖的兵力,想長久守住街亭不容易。
但既然諸葛亮會派馬謖領兵前去,還特地在馬謖走之前安排好到達街亭後的一切事宜。
這足以說明當時馬謖守住街亭一段時間,是絕對沒問題的。
當然前提是馬謖不違背諸葛亮的命令。
畢竟諸葛亮是想興復漢室,又不是故意讓馬謖去送死。
結果馬謖到達街亭後,他所作的一系列騷操作,別說王平看不懂,估計也把張郃看懵了。
估計當時王平與張郃的心態,就如現在糜暘身後的眾臣一般。
好大喜功,脫離實際,便是馬謖性格上最大的弱點。
別說馬謖是一個優秀的謀臣,不適合行軍打仗。
在當世文武不分家,脫離實際亂來本就失去身為一個優秀謀臣的基礎。
聽完馬謖的進言之後,糜暘一時之間都不知道怎麼回答他。
得幸虧他現在不是馬謖的副將。
馬謖的進言表面上聽起來頭頭是道,但實際研究之下就會發現很空泛,大多都是照搬書上的內容。
並且可以作為萬金油的模板,回答絕大多數問題。
攻心為上,讀過兵書的這個道理誰不懂?
但問題你得提出來具體的對策,來達到攻心為上的效果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