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用有些審視的目光看向諸葛瑾,這時他眼中的柔和已經消失不見。

劉備問諸葛瑾道:「子瑜的意思莫非是,孫權那小賊有意向孤求和?」

劉備的詢問聲傳到諸葛瑾耳中,劉備言語中那有些恥笑的意味展露無疑。

乃怕是諸葛瑾作為孫權的使者,但當劉備言語中的恥笑之意被他捕捉到時,諸葛瑾的臉上心中亦浮現了羞愧之色。

只是作為孫權的臣子,他諸葛瑾既然接下了出使的重擔,那自然就不能再退縮。

諸葛瑾對著劉備一拜道:「我家主上正有此意。」

「大王親至襄陽,恐怕是因為驃騎將軍意圖奪取荊州,謀害關將軍,怨念頗深,故而覺得要向驃騎將軍討算此仇。

然大王此間用心過小,未留意於大者也。

瑾試為大王論其輕重,及其大小。

大王若抑威損忿,好好考慮瑾今日所說的話,事情可以馬上決定下來,事情亦會得到轉機。

今漢賊曹操上凌天子,下虐百姓,九州佔其六,兵勢威加海內。

自赤壁以來,劉孫兩家聯和已十數年,中間雖有摩擦,然最終卻能和好如初。

因兩家聯和,故曹操昔有赤壁之敗,今有漢中之辱。

由此可見劉孫兩家,合則兩利,爭則兩傷。

大王以為私怨何如國仇深重?荊州大小孰與海內?

俱應仇疾,誰當先後?若審此數,易於反掌。」

當諸葛瑾說完後,帳內瞬間陷入了一片寧靜中。

諸葛瑾說的有道理嗎,當然是有道理的,在之前,這是劉孫兩家的共識,亦是諸葛瑾弟弟諸葛亮想一手打造的局面。

但諸葛瑾在現今這個時間點,說出以上的這番話,卻令帳中群臣臉上的不齒之色更濃。

得虧是張飛不在,否則已經直接開口破口大罵了。

劉備聽完諸葛瑾的話後,不禁冷笑了幾聲。

他微曲身子用危險的目光看向諸葛瑾,口中懷抱著冷意說道:

「子瑜果真好見識,但孤想問一句,子瑜既然有這番見識,那當初孫權起兵偷襲我荊州之時,子瑜為何不如此勸諫你主?」

「若是當初子瑜沒有以此道理勸諫你主,那今日你又有何面目以此言語來勸孤?」

「若是當初子瑜不能以此道理,勸阻你主興不義之兵,行小人之事。

那今日子瑜又有何自信,能以此道理來勸住孤的王者之師,弔民伐罪之舉?」

「子瑜可能解答孤的疑惑?」

劉備現在的臉色已經密佈肅殺之色。

在劉備的三連反問之下,諸葛瑾臉上已經開始浮現了冷汗。

劉備征戰數十年,乃是一步步從底層靠著自身的打拼走到今日漢中王的寶座上。

在他口中帶著冷意質問諸葛瑾時,他身上那股王者氣勢就對諸葛瑾展露無疑。

….

諸葛瑾從沒在孫權身上感受過這種氣勢,所以面對著劉備強勢的威壓,諸葛瑾心中的懼怕之心瞬起。

再加上劉備的反問,讓諸葛瑾根本回答不上來。

因為劉備的反問,乃是基於事實、人情、道義三方面,這讓諸葛瑾怎麼反駁?

諸葛瑾口口聲聲一則大局,二則國仇,但先破壞大局的,先遺忘國仇的是孫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