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以來,因為有著眾多名臣的湧現,所以在兩漢時期是有很濃厚的周公思想的。

在這種思想之下,不乏有大臣名為輔政大臣,實際上一***政盡***手。

曹操那糟心的桉例就不提了,霍光便是那些輔政大臣中最著名的一位之一。

所以在後世看來,或許追封王爵這種事只有天子才能做。

但在兩漢時期,只要大臣手中的權柄夠盛,那麼他也是能在一些時刻時為主宣命的。

這是劉備今日對糜暘囑託這些的原因之一。

先有可能如此做,才有辦法去做。

而劉備今日會對糜暘如此囑託,還出於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在劉備的視角看來,現在天下大勢尚未清晰。

他所建立的大漢還未得到天下所有人的承認,他自身的威望也比不上世宗、世祖這兩位先帝。

最重要的是,劉備所處的時代,從未有任何臣子被追封為王的先例。

所以劉備必須要在一個恰當的時機,完成他心中的想法。

這是劉備身為一個帝王的無奈。

但是劉備知道自己已然垂垂老矣,在關羽離他而去後,這點認識更是在他的心中深種。

在這種認識之下,劉備擔心的便是若是將來有一日天下尚未光復他就先一步離去。

以劉禪那副優柔的性子,哪怕自己有留下密詔給他,但沒有魄力的他或許會在強大的阻力下,並不會遵照他的密詔行事。

這樣的結果,是劉備不願意看到的。

所以劉備要為將來未雨綢繆,他要為他今日的想法上一道保險。

而糜暘就是他所選擇的那道保險。

以關羽與糜暘之間的關係,以糜暘果決敢為的性格,縱算將來時機成熟的那個時刻,自己已經不在了。

但只要糜暘還在,他一定會用盡所有的努力,來替自己完成心中的這個驚世舉動的。

只是這樣無疑會給糜暘造成很大的壓力。

雖然按劉備自身的猜想,只要他建立的功業或者糜暘建立的功業足夠大,那麼是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可能完成他內心中這個期望的。

只是在沒有任何先例可以參考的情況,劉備心中並沒有十足的把握。

而且劉備深知無論是在何種情況下提出追封關羽為王的想法,在朝野上下遇到的阻力定然是十分大的。

而將來這巨大的阻力,可能會盡數落在糜暘的身上。

這讓劉備對糜暘的承諾感到滿意的同時,心中還有著不少擔憂。

在心中的擔憂之下,劉備用考教的語氣對著糜暘復言道:

「今日朕對你的囑託,可能會讓來日的你面對朝野上下無休無盡的爭鬥,你會怕嗎?」

「朝堂上的冷刀暗箭,鑽營苟且,有時比戰場上的刀刃更加難以提防,你有想到這一點嗎?」

聽到劉備內心中的擔憂或者說是一種預料,糜暘臉上的堅定之色未有絲毫動搖。

劉備所擔憂的事,糜暘難道會不知道嗎?

但就算是知道,糜暘亦不會改變他方才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