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薨逝的訊息是瞞不住的,劉備亦沒有打算隱瞞關羽薨逝的訊息。

所以劉備在泣淚許久之後,便讓身旁的侍郎宣佈了這個訊息。

而當關羽薨逝的訊息傳遍新野城內外的時候,新野城內外的漢朝軍民瞬間陷入了莫大的悲傷之中。

漢朝軍士因為軍規的彈壓,所以無法將內心中的悲傷表現的太過熱烈。

但是新野城中的民眾在得知關羽薨逝的訊息之後,有許多民眾馬上就如劉備與張飛一般,開始痛哭起來。

民眾的情感是純樸的,他們不是文人。

當自身面對難以抑制的悲傷時,他們無法做出華麗的辭賦來表達他們的悲傷。

他們唯一表達悲傷的方式便是失聲痛哭。

而在那些痛哭的新野民眾中,以年過四旬的老者為主。

唯有這個年紀的新野民眾,才是最記得當年關羽領兵守護他們恩德的那一部分人。

或許在新野城中,劉皇叔的名聲是最為深入人心的。

但是響亮的劉皇叔名聲並非是他一人所造就,而是他麾下眾多英才共同努力才形成的。

而在那些英才中,關羽無疑是除去諸葛亮之外,最為璀璨的一顆明星。

可是當這顆璀璨明星落下之時,帶給眾多新野民眾的就是無盡的悲傷了。

於是乎在將軍府中傳來陣陣撕心裂肺的哭聲之際,在將軍府之外亦有此起彼伏的痛哭聲在新野城內響起。

這一日,新野城上下同悲。

而當關羽的死訊傳遍大漢的其他郡縣時,很快大漢上下就會陷入一片舉國同悲的氣氛中。

特別是在這關羽恩威最為深重的荊州之地。

只是雖然劉備悲傷難以自制,但是身為大漢天子的他,卻不會被悲傷完全掩蓋了他的理智。

因為若是如此,那反而是會讓他的二弟走的不安心。

所以為國為弟,劉備都必須在兩件大事上早做決斷。

兩件大事中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在關羽薨逝後他該獲得何種諡號。

諡號始於西周。

古代歷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諸侯大臣等大人物,在其去世之後朝廷會依據其生前所作所為,給出一個具有評價意義的稱號,這就是諡號。

而在古人濃厚的注重身後名的傳統觀念中,諡號所特有的蓋棺定論的性質,讓他成為了乃至於天子都十分在意的一種稱號。

只是諡號不是每個大人物都有資格獲取的。

在漢代的傳統中,對於人臣來說是非列侯者不諡,但是並非所有的列侯死後都有資格獲得諡號。

並且哪怕一個人有榮幸被朝廷賜予諡號,但諡號亦分為美諡、中諡、惡諡三種。

得美諡者代表著當時的社會,高度認同他生前所做的貢獻。

並且美諡可以成為得諡者在後世的代名詞,從而流芳千年。

例如漢之昭烈,宋之武穆等等。

而若是一人在死後被評上惡諡,不僅他在世的後代很可能會失去現有的權勢地位,讓他的家族走向衰落。

在後世這人的名聲,很大機率亦是遺臭萬年的。

由此可見諡號在古代對一個人的重要性。

而以關羽身前的權勢地位,以他生前為大漢所立下的功勳,他定然是有資格獲得諡號的那一類國之勳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