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然目前魏軍大敗,是漢軍奪取樊城的最佳時機。

但是樊城並不是一般的城池,他的城防是很完善的。

甚至從魏軍俘虜的口中,糜暘得知了此番守衛樊城的魏將是趙儼。

趙儼作為曹魏的元老重臣,他的名聲縱使是之前遠在漢中的魏延都有所聽聞。

樊城既堅,趙儼又不是一般的魏將。

而漢軍大部由於剛剛經歷過一場激戰,糜暘亦抽不出太多的兵力前去攻打樊城。

在這樣的情況下,糜暘要想順利拿下樊城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而鑑於這種情況,糜暘的智囊鄧艾為他想出了一個計策。

那就是趁著魏軍大部分的潰軍未進入樊城之際,糜暘親自挑選一部分精兵,換上魏軍的服飾旗幟,裝作一部潰敗的魏軍接近樊城。

只要趙儼會開城接納一眾魏軍潰兵,那麼糜暘就可以出其不意,率領這部漢軍精兵從後襲擊。

這種辦法是能趁趙儼不備拿下樊城的。

鄧艾的這個計策乃是根據當初糜暘討伐申儀時,張嶷率領漢軍趁亂入城的事例想出來的。

計策嘛不怕老,只要能因時制宜讓它發揮作用就行。

魏延在聽到鄧艾的建議後,他想出了一個更為激進的計策。

他建議糜暘率領三千漢軍假扮成魏軍混入樊城中,這樣一旦等樊城守將趙儼放鬆警惕時,漢軍便可以順勢從內部攻破樊城的城防。

魏延的這個計策相比於鄧艾的計策,從表面上看他成功的機率更大,但是這個計策太過冒險,完全是將希望寄託在敵人的疏忽上。

現在乃是大白天,趙儼是擔任過護軍的人。

一旦等魏軍潰軍都入城後,他為了防止潰軍在城內生亂,肯定是會將眾多魏軍潰軍打亂重組的。

當初在關中發生兵變時,他就是這麼做的。

而一旦趙儼這麼做了,糜暘所率領的漢軍可以從外貌上假扮魏軍,但單單是口音一項,恐怕頃刻間就得露餡。

所以魏延這個計策太過冒險,而鄧艾的計策相比較之下更為穩妥。

就算趙儼沒有如鄧艾所預料那般開啟樊城城門接納魏軍潰軍,糜暘也可以帶領漢軍暫時退卻。

於是糜暘在權衡利弊後,便當機立斷的採取了鄧艾的辦法。

由於魏軍潰軍只顧著逃命,在糜暘率領三千漢軍精兵混入他們大逃亡的陣列中時,他們哪裡會有心思探查什麼異常。

因為魏軍潰軍的倏忽,這順利地讓糜暘的三千漢軍矇混過關的來到了樊城附近。

而在來到樊城附近之後,因為樊城外的魏軍潰軍一時之間還不算多。

再加上樊城中的趙儼那時並無開啟城門的意思,所以糜暘便率領著三千漢軍隱匿在樊城外的山林中。

方才的一個時辰中,糜暘一方面讓三千漢軍加緊修整,一方面時刻注意著樊城的變化。….

而當糜暘看到樊城外的吊橋在緩緩放下後,他便知道鄧艾的計策已然成功一半了。

在看見這一幕後,糜暘毫不遲疑地率領三千漢軍從山林中陸續而出,朝著上萬魏軍潰軍的後背趕去。

而在糜暘讓身後的三千漢軍列好陣型朝著樊城進發時,上萬魏軍潰軍中還是有不少人開始察覺到異樣的。

因為按照常理來說,大家都是潰軍,都處在慌不擇路的狀態之中,不應該說陣型是否散亂,應該是根本就沒有陣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