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

這是華夏兵聖孫武提出的一個重要作戰理念。

雖然這個作戰理念是孫武在春秋時期提出的,但是這種思想是很先進的。

這個作戰理想的具體解釋是:當大軍雙方交戰進入焦灼狀態時,領兵將領應該在恰當的時機投入機動部隊。

而這一點若做的好了,那麼將領後續投入的機動部隊,就會成為獲勝的關鍵。

孫武這句話中的奇兵,準確來說指的應當是大軍的機動兵力或者預備兵力。

所以孫武才會在說完這句話後,緊接著說道:「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至於許多人將這句話理解為,大軍的主將應該學會出奇制勝,其實也不算謬誤。

因為善用機動兵力,本來就是一種靈活多變的戰術。

甚至可以說是古代行軍打仗之中,最為重要的一種戰術。

只是孫武所說的這看似簡單的短短九個字,卻成為了華夏數千年以來,無數將領成為名將的一個看似不可逾越的門檻。

什麼時機適合投入己方的機動兵力,一次投入多少機動兵力,該動用哪部分的機動兵力,主將一旦要動用奇兵無疑都要考慮這三方面的問題。

而這三方面的問題,則往往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事。

若有一點決斷錯誤,那都有可能頃刻間引起大軍的慌亂乃至於潰敗。

這種後果無疑是很嚴重的,一將無能,累死三軍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正因為後果十分嚴重,所以每當一方主將要動用奇兵時,都會有著很大的心理壓力。

數萬人的生死,只在他的一念之間。

最重要的是,要想不出差錯的動用奇兵,十分考驗將領對戰場局勢的判斷力及他臨機應變的能力。

而這種能力除去一些天賦異稟之輩之外,大多數將領只能靠著多年的從軍經歷慢慢培養。

漢軍主將關羽,正是那大多數將領中的一員。

關羽自從軍以來,最早是以個人勇武聞名天下,而對於指揮大軍作戰,一開始他並不擅長。

正因為關羽一開始不是如韓信那般天賦卓絕之輩,所以早期他並不乏被人擊敗的戰例。

關羽的開始與絕大多數人一樣,但劉關張三兄弟皆是心志卓絕之輩,堅定的心志讓關羽十分的好學。

在一次次的失敗中,關羽不斷的吸取經驗並且不斷的成長著,及至現在的關羽,已然可以打出威震華夏那般令人驚豔的優秀戰例。

現在的關羽,幾乎就在瞬息之間判斷出當今的雙方作戰局勢。

而在明瞭當今的局勢對漢軍有著不利後,關羽命身旁的門下督廖化揮舞起了令旗。

目前已經展開交戰的漢魏大軍,都只是彼此的前軍而已,雙方各自還有著數萬預備兵力未曾進入戰場。

而接下來雙方的奇兵,都將從這數萬大軍中產生。

….

當廖化高高揮舞起手中的令旗之後,漢軍的大陣中頓時響起一陣陣高昂雄渾的鼓聲。

高昂雄渾的鼓聲配合上井然有序的令旗指揮,讓未交戰的漢軍都明白了關羽的意圖。

而當關羽的指令傳到以糜暘為主將的漢軍後軍時,糜暘的眼神踴躍出升騰的戰意。

面對漢軍前軍因為兵器不利,漸漸陷入不利的作戰局勢時,關羽並沒有令他的中軍出擊。

他反而命令本來掩護大軍側翼的後軍出擊。

關羽下達這個命令,是有著多重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