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年紀輕輕的費禕看在大堂中口若懸河的樣子,孫權的臉色已經變得不好看。

他本來想著是明面上既然抵抗不過劉備,那不如用些手段讓身為劉備使者的鄧芝當眾出醜,這樣也能打擊劉備建立的大漢的威望。

但讓他沒想到的是,他佈下的局竟然卻被這名叫做費禕的年輕人所破壞。

孫權見諸位江東大臣已經無法用言語難倒費禕,所以他就想透過眼色叫停諸位大臣的舉動。

但是在他還未使出眼色之時,江東的大儒張溫這時與費禕已經開始對辨起“吳”一字。

今漢以來拆解文字,已經漸漸成為文人之間體現才智的一個重要表現方式。

只見費禕問張溫道:“慧恕所言“吳”一字甚佳,請問何解?”

正要使出眼色的孫權聽到費禕問張溫這句話時,他的興趣一下子就被吸引住。

因為江東大多為先秦吳國舊地,所以世人稱呼江東時常以“吳”代稱,數十年以來,吳幾乎成為了江東孫氏的代稱。

所以這時孫權也很好奇,對於代表著自己的“吳”一字,張溫會如何解釋。

目前在堂中,因為費禕的疑問,不僅孫權將期待的目光看向張溫,就是一眾江東大臣都期待的看向張溫。

身為孫氏之臣的他們,不都是吳臣嗎?

吳這個字對於他們所代表著的意義,也是十分大的。

面對著所有人注視的目光,張溫傲然一笑緩緩答道:“無口者天,有口者吳,下臨滄海,霸王之都。”

當張溫的這個拆解說出來後,大堂中瞬間爆發出一陣陣熱烈的喝彩之聲。

這熱烈的喝彩之聲都是從江東的臣子口中發出,就連孫權在聽完張溫的拆解後,臉上也浮現激動之色。

不能怪江東眾人反應太大,實在是張溫將吳字拆解的太好了。

特別是那最後一句“霸王之都”,當年西楚霸王項羽不就是從吳地起兵的嗎?

張溫如此拆解“吳”字,因為項羽的威名加持,所以讓每位江東大臣都對“吳”字瞬間充滿自豪感。

在自豪之後,大堂中的眾人都將目光注視在費禕身上。

眾人的目光中除了江東大臣的之外,還有著己方使團人員的。

他們都想看看費禕如何應對張溫的拆解。

在眾人目光的注視下,費禕知道他這時候不能有所退縮,他必須亦拆解一字反擊張溫。

因為他現在代表著劉備。

一旦他今日不能反擊張溫,等今日宴會上張溫的話語傳出去了,那麼無疑會對劉備剛剛建立的大漢,造成一種威望上的打擊。

因為大漢在世人心中的地位很高,身為大漢使者的他,怎麼能被一個小小江東之地計程車人所難住呢?

但是要想拆解一字反擊張溫,他選擇的那個字不能是漢。

若是將漢與吳放在同等地位上對比,無疑是在損傷漢一字的地位,也在無形中拔高了吳這個字的地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糜漢】 【】

在不能選擇漢的情況下,費禕所選出的字還要能起到直接打擊一眾吳人的氣焰得效果。

因為有著種種限制,若是往常費禕可能一時之間想不出來,但是現在費禕幾乎是瞬息之間就在腦海中想出了一個字。

有著他在,費禕心中有著十足的信心。

只是在拆解那個字之前,費禕還需拿出一物,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費禕並沒有馬上回應張溫,他轉身看向了鄧芝。

鄧芝現在雖然已然有著醉意,但醉意只是讓他的應變能力下降,還不至於讓他無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