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將兩封上書送出去後,夏侯尚就焦急地等在武當縣中。

他一方面等的是曹仁與曹丕的回信,另一方面等的是孟達的下封信箋。

但可惜在他連續等了幾日之後,孟達卻不如之前那般繼續讓李輔送出信箋。

這一點讓夏侯尚焦急的同時,又對漢興郡中的局勢開始擔憂。

但這時因為孟達兩封信的影響下,夏侯尚不是擔憂孟達改變主意,他擔心的是難道是孟達出現不測了?

孟達之前的來信中,他已經將自己的處境,及糜暘對他的態度表達的很清楚。

在那樣的描述之下,夏侯尚很難不對孟達安危表示擔憂。

在連續數日的猶疑、思索之下,最後夏侯尚終於忍不住,他做出了一個舉動。

夏侯尚派出他的親信,讓他在鄧賢的帶領下,前往漢水軍寨中尋找孟達。

夏侯尚不是苦苦等候的人,他的性格頗為積極進取。

既然孟達不再派信使前來,那麼他就主動派出親信前去探查情況。

夏侯尚之所以會將鄧賢放回,乃是有著多重考慮。

孟達寫信投誠一事要麼為真,要麼為假。

若是真的話,那麼留住鄧賢在身邊,並無多大用處。

而他派出親信跟隨鄧賢返回,就可以實地探查孟達的情況。

眼見為實。

因為糜暘自執掌漢興郡以來,內部清理有異心者,外部派遣大軍封鎖漢水通道。

在這樣的情況下,夏侯尚若是單單派出自己的親信,那很可能會被糜暘的斥候所捕獲,這樣的結果會是很糟糕的。

只有讓親信跟著鄧賢返回,才能儘可能避免這一點。

若是孟達投效一事為假,那麼自己的親信在孟達處,亦可以察覺出什麼。

這樣後面只要看自己的親信帶回什麼訊息,或者說是否安然返回,就能進一步判斷孟達是否是真的投效。

在打定主意後,夏侯尚當即派出一位族人,並且解除鄧賢的軟禁,讓這位族人跟著鄧賢返回。

這位族人乃是夏侯尚的族弟,一向對他忠心耿耿,是不可能會背叛他的。

而孟達的外甥鄧賢一直還以為孟達乃是真心投效夏侯尚,他當然很願意做這個帶路黨。

於是在鄧賢的帶領之下,這位夏侯族人很快就跟隨著鄧賢,回到漢水軍寨之中見到了孟達。

孟達在見到鄧賢帶著一位夏侯尚族人到來之後,他的臉上浮現喜色。

從表面上看來,他是因為夏侯尚信任他很高興。

但實際上,他高興的是什麼就不得而知了。

反正他的喜色,絕對不是作假出來,十分的真心實意。

當夏侯尚的使者見到孟達之後,他當即問孟達,為何近段時間不再送信。

面對夏侯尚使者的質問,孟達有些支吾。

他推說這段時間糜暘時常派遣督郵訓斥他,所以沒有空隙再送出信箋。

夏侯尚使者看著孟達臉上的悲苦之色不似作假,他雖未全信,但亦沒有太多懷疑。

在夏侯尚的囑咐之下,這位夏侯尚的族人需要待一些時日。

但就在第二日,這位夏侯尚的使者見到了他一生中,都難以忘懷的一件事。

第二日一大早,丁封因為糜暘的囑託,帶著幾名縣兵來到孟達的大帳中,繼續詰問著孟達各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