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兵書所載訓練四要當中,糜暘將戒之以典刑當做最重視的,並不是說糜暘對其他三要不看重。

威之以賞罰這一點,是與戒之以典刑相輔相成的。

至於其他兩點:教之以禮義,誨之以忠信,這並非一日之功。

事急從權,劉備大舉北伐之時機就在不遠之後,所以當務之急,是要優先樹立起麾下大軍的戰鬥力。

在確立好大軍的軍紀條令之後,接下來就是要安排具體的訓練過程。

在當世,對一支強軍的判斷標準便是「號令統一,令行禁止」這八個字。

要想達到這標準,則必須從完成六個方面的訓練要領入手,這六個方面分別是:

陳而分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走而卻之,別而合之,散而聚之。

一旦能完成這六個方面,一支大軍算是初步具備了作戰能力。

否則麾下大軍連號令都無法統一,怎麼禦敵呢?

而要想讓大軍完成以上六方面的要求,就必須進行五個方面的訓練綱領。

漢代大軍講究不教而誅,是謂棄之,所以對於如何教令麾下大軍,有著細緻且嚴格的要求。

【講真,最近一直用@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戟、劍、戈這三種武器已經漸漸退出了大軍的常備武器之中。

所以當世通常用五兵,代指當世軍隊中常用的各種武器。

所以第四點的要求便是,要讓麾下大軍熟練使用各種武器,例如刀、弓、槍這三種當世最常用的軍中制式武器。

這一點是保證麾下士卒有著良好的作戰素質。

在情況危急的情況下,軍隊中的長槍兵亦能承擔起弓弩手的作用,這樣才不至於在大軍陷入危境之時手足無措。

第五點:使士卒足習野外複雜地形,進退之宜;

糜暘制定這一點,是為了鍛鍊麾下大軍在野外作戰時的作戰能力及行軍奔襲能力。

當世不像後世,到處都是水泥路。

當世雖然亦有官道,但是敵境內的官道都是作為戰略場所被嚴密控制起來的,往往都會有敵軍重兵把守。

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時候當世大軍行軍,都是透過複雜的地形來完成。

鑑於這點實際情況,鍛鍊麾下大軍熟悉野外作戰及行軍奔襲能力,乃是很重要的一點。

一支只會在平坦道路上作戰行軍的大軍,只能用來守城,是無法進行真正的野戰的。

這也是糜暘當初會選擇在河谷練兵的真正原因。

五大訓練綱領,是由糜暘親自制定而出。

而輔助完成這五大訓練總綱相應的的細節條例,在之前糜暘就與鄧艾三將一同借鑑當世軍隊的訓練細節,及加上個人見解最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寫成。

所以在糜暘將七斬令交予三將的時候,已經宣告著大軍的訓練正式開始。

...

時間的流逝總是過得很快。

在當日糜暘定好七斬令、五綱領的總訓練措施之後,糜暘麾下的大軍,在河谷中訓練已經將近一月。

在這將近一月的時日之中,糜暘帳下的鄧艾三將都深知糜暘急切想練成一支強軍的心情。

所以在他們的指揮下,除去非必要的休息時間,那三營大軍基本每時每刻都在訓練當中。

這種訓練強度無疑是巨大的,但相對應的,在這種訓練強度之下,大軍的訓練進度亦大大增加。

也許不久之後,一支強軍,便會顯現在糜暘身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