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雖然心中有著贊同之意,但諸葛亮的臉上卻沒表現出什麼異常。

諸葛亮看向糜暘言道:「既然子成有這番見解,那可有相對應之策略?」

諸葛亮的語氣很是尋常,令糜暘有些摸不著諸葛亮的想法。

他方才那番言論,除了有借鑑歷代以來各大賢臣的理解之外,還加入了自己的看法。

不可否認,大漢亡於土地兼併及地方豪族壯大。

但這是原因,不是根源。

土地兼併與地方豪強,都是歷朝歷代滅亡的重要原因。

但造成土地兼併,地方豪強不斷壯大的根源在於小農經濟。

而直接原因就在於封建制度的不完善,朝廷的軟弱。

這種根源在封建社會,是無法輕易改變的。

這一點目前,亦並不適合在諸葛亮面前提及。

所以只能從直接原因入手。

只要朝廷能夠作為,在不同的時期採取相應的制度去抑制、去打擊,那麼就能改善這種情況。

只要維持百姓的基本生活,就能保證社會的基本穩定。

例如漢宣帝,他之所以能將大漢帶向鼎盛,就是他深知民間疾苦。

他掌握實權之後就開始大刀闊斧改革,核心一個是整頓吏治,一個是打擊豪強抑制土地兼併。

在他的努力之下,終於將漢朝推向鼎盛。

歷代朝代之中興,大多就這兩個手段。

而他的繼任者漢元帝,論人品他這個皇帝不見得有多差。

但他上臺之後的作為,幾乎就是與漢宣帝反著來。

他甚至將漢代帝王歷來整治地方豪強的絕招「陵遷」制度給廢黜了,終於將西漢帶入了滅亡的深淵一去不復返。

前後至多不過三十年而已。

制度能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而負責創造與改良制度的執政者,就要承擔起相對應的責任與作用。

雖然不懂諸葛亮是否贊同他的想法,但糜暘還是接著對諸葛亮言道:「因觀其失道緣由,從而可得應對之策。

暘認為當務之急,在於正本清源。

朝廷首先應當招攬賢能之士輔左朝政,黜退無能女幹詐者以正時局。待朝廷一穩,再發布惠民之政策,以恩義及信用來獲取天下人心。

而要想做到這一點,當有三步:分別為賞罰分明令民眾各盡其力,儉約用度以豐國庫,薄徵稅賦以令民富。

待國庫充盈,軍備有餘,人心向附時則可舉兵出征。

敵國民眾,若知道我朝政治清明,上下同心,國力強盛,人民安樂,則勢必會對我國有所期盼。

期盼之心一起,則必取敵國之勢即成。

有此大勢在,熟悉敵國國情之人,會為我國充當間諜。

熟悉敵國山川地形之人,便會成為我方進攻敵國的嚮導。

若北方之民與我國之民心意相通,則是天意即是如此。

以實利喚起天下人思念漢室之心,到那時大王舉兵北向,則無有不勝。」

….

在糜暘看來,所謂的天下人人思漢,更像是一個政治口號,但這個政治口號既然會存在,自然有他存在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