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明理者先讀書,欲讀書者先識字。

修身、修性,以養志向;而志向,皆取於知識之中。

教導狐狸讀書識字,於趙景陽而言,是一樁新奇事;既是認真,亦是捉緊。便連當初教導三毛他們,也不及如今耳提面命。

先教拼寫,再教詞句;而後從三字經、千字文,藉以典故,藏道理其中。

竟是山中不知日月,轉眼已過半年。

這狐家的宅子裡,如今多了一座書房,書房既藏書,亦作教室。每每教到新的知識,便書寫下來,儲藏於書房之中。

現如今,已有十餘部。

老翁感言:吾家有文氣矣!

這群狐狸,倒也靈慧;學習進度,甚至比人類的孩子快了許多。但轉念想來,倒也合理——這些狐狸別看還沒化為人形,但若說年齡,少的也是幾十歲了。

這一天,趙景陽就要告辭。

謂之老翁道:「這些孩子識字已足,已能自學;我留了幾部經典,什麼時候通讀無礙,便可來尋我。」

說著,趙景陽縱身元罡一催,化虹而去,留下一言:「但凡通讀我所留典籍者,可至江北少原縣小泉山景園,彼處乃我居所。」

老翁看著消失在天邊的虹光,驚拜倒:「先生憐我一窩野狐,幸甚幸甚,老狐再拜!」

...

趙景陽實也不曾想,竟一出來,便做了半年老師;教導的,還是一窩狐狸。卻分明有一種了不起的成就感。

便彷彿真個聖人,有教無類了。

想想這些好學的狐狸,也殊為有些感慨。在封建的時代,知識被壟斷,多少人求而不得;對比開明時代,坐在教室裡卻學不進去,這實在是一種諷刺。

這半年來,教導狐狸學生之餘,趙景陽自己,也頗為有些感悟。教育,是發揚人道、光大人道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

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受過教育,擁有知識的人,才能更好的推動人道的發展。

以至於趙景陽竟然越過【嘗百草】這一式,對人王拳經第三式【定人倫】感悟頗多。

當然,第一式披荊棘在這半年裡,經由對拳印痕跡的琢磨、煉化,對其真意的領悟,也已更進一步;現如今,自身的問題,已被解決過半。

料來再幾個月,就能徹底解決吃撐了的麻煩。

橫空十餘里,趙景陽又有些控制不住了,便按落地面,再度步行。

此間渾身頗是輕鬆,行走間腳下生風。

又將天黑,眼看府城在望;逢著府城外十餘里,一座小村,趙景陽打算在這裡歇息一夜,明日再走。

最後一縷黃昏映照著小村,看起來有些渾濁;趙景陽駐足村口,舉目四顧,眼睛眯了眯。

走進村子,見一棵大樹,樹下有個老嫗,正拄著柺杖,奔村口眺望。

見趙景陽來,老嫗好似喃喃:「可看見我兒了嗎?」

說:「他前日裡出去,現在還沒回來呢。」

又說:「可看見我兒呢麼?」

趙景陽打量著她,道:「你兒姓甚名誰?」

老嫗茫然的看了趙景陽一眼:「姓劉,是個書生。」

趙景陽哦了一聲,道:「我見天晚,欲在此借宿一宿,願出十兩銀子。」

便手中已拿捏著一塊銀子。

那老嫗一看,眼中閃過一絲貪婪:「我家有閒置廂房,若蒙不棄,去我家可好?」

趙景陽哈哈一笑,將銀子丟給老嫗:「甚好。」

便隨老嫗到了她家,一座農家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