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我是演技派(第1/2頁)
章節報錯
“得咧!您慢走。”
接過客人遞來的一元紅票子,恭敬的將客人送走,又拾起擦鞋工具箱上的書籍《演員的自我修養》再次閱讀起來。
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演員如馬龍·白蘭度、詹姆斯·迪恩和蒙哥馬利·克里夫特等,
他們共同默契地打破了美國影壇舊有的表演方法,他們的表演是情感驅動的,具有爆發力。
而所有這些表演方法在數十年以前就被提出了,那場屬於導演和演員的電影表演變革,早在影史早期就開始醞釀於俄羅斯實驗劇場的舞臺上。
早期的舞臺表演都擁有明顯的說明性表演風格,其中表演技巧的本質被認為是將劇本所要傳達的,用一種浮誇的符號化表演呈現出來。
而在這個時期,在這座電影花園裡,一位演員兼導演名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人,對這一現象提出了革新。
在現實主義劇作中,表演的符號結構背後的一些基本假設:
我們憑藉什麼認定演員的某種表演方式或習慣,能最真實地傳達理念,
畢竟我們個人探索世界的方式,是非常內在,安靜且經常是沉思的。
這種新型表演方法的難點在於要聚焦演員,激發他們成為情感強化了的動物,使他們忘記表演,相信自己就是劇中角色。
表演也開始傳達弦外之音,並且十分鼓勵演員將“下意識”融入表演。
這就是後世流傳並奠基影視最重要的表演流派之一:體驗派派。
而很多影視學者為了表達對這位革新者的尊敬,他們稱之為:斯氏表演體系。
而除了體驗派外,在影視這座花園裡還盛行兩大流派,分別為:方法派和表現派。
美國表演教師如李·斯特拉斯伯格、斯特拉·阿德勒、桑福德·邁斯納等,
都在教學中採用並發展了部分斯氏表演體系,將這種雕琢演技的方法傳授給新一代學生,
從而誕生了一批方法派演員,這是方法派的起源。
如果要講清楚這兩種表演流派的方式也很簡單,如體驗派:
段奕鴻在拍攝電影《細偉》時,完全把自己當做那個殺人狂,以至於拍完那場殺人的戲後,
他痛哭了半個小時之久,精神瀕臨崩潰,事後他表示當時感覺自己就是細偉,是自己殺了那些孩子。
而另一位遠在好萊塢的尼古拉斯凱奇(漫威惡靈騎士,全身冒著火的骷髏人,騎著摩托車的那位)。
也是一位推崇體驗派的演員,他在電影《鳥人》中,扮演一位臉部被炸傷計程車兵時,
為了感受疼痛,不打麻藥拔掉兩顆牙齒,並在自個腦袋上纏了兩個星期的繃帶,
在出演電影《吸血鬼之吻》時,為了演繹癲狂的狀態,直接生嚼了一隻大個的活蟑螂。
這種體系的優點是:毫無表演痕跡,一切都是從演員的內心迸發出的真誠情感。
缺點是:
需要演員極高的表演天賦,因為完全把自己投入到表演角色中,並相信自己表演的一切都是真實發生的,是一件很難的事。
另一個缺點是:入戲很深很難出戲。(如濟公·遊本昌,大器晚成後難以超越後,遁入空門)。
方法派體系:就是經過美國影視表演改造後的(加強版)體驗派,
二者的核心一樣,區別是方法派允許演員進行情感替換。
如:當一個直男去扮演一個“給”的時候,方法派可以把對手演員想象成一個女人來表演。
而體驗派則需要演員必須在心中找到對男性的好感,從而放大表演。
(在電影《藍宇》中,劉業和胡君就是體驗派演員,戲拍完之後,
導演建議兩人一年之內不要見面,不然後果自負,因為導演本身是“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