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看起來這是一種易子行為,斬殺呂成望,激怒我們,我們若斬殺北元使者,進入北元軍營的張立明使節團就會遭到迫害斬殺。”

朱棖也被唬住沒有反應過來。

因為這僅僅從表象上看去是這樣。

北元不清楚呂成望究竟是誰派出去的人。

但一定是認為呂成望非常重要。

“以這樣的方式激怒我們,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依舊選擇了忍讓,這等同於從側面證明,張立明使節團此行議和對大明來說,極其的重要。

重要到,不惜一切代價都要議和。

但是,大明在邊境問題上,在外交事宜上,在面對北元的問題上,從來沒有過退縮。

你打我一拳,最低的行為準則都是我還你一腳。

絕不退讓!

那麼,北元斬殺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的人,而我們卻為了使節團而忍讓了下來,這會給北元傳達一個重要的訊號。”

“看似強勢的我們,其實只是外強中乾,強弩之末,這更為助長北元囂張的氣焰,反而這對北元來說,使節團便是可有可無的存在。”

“軍士對峙是相互的,我們在承受著巨大代價的同時,北元也在承受著巨大的代價,且北元要比我們慘重的太多太多。”

朱棖極其沉重的分析,也在肯定心中的猜測。

這是一場豪賭。

是他直觀判斷的豪賭。

賭對了,張立明帶領的使節團安然無恙的繼續北上。

賭錯了,可能會打亂在塞北的部署。

但他必須賭。

如若他不賭,任由北元使者回去,所造成的影響更加不可控制。

當然,他基於此做出的判斷並非沒有依據。

使節團北上議和是戰略性談判,是和接下來逼退或滅掉脫火赤部大軍有著直接關聯的行動。

之所以議和,是要向北元傳遞一個訊息。

大明已經是強弩之末,迫在眉睫的要議和,以此助長北元的驕橫之心。

放走北元使者,看似是在促成這樣的局面。

但反過來想,就有點太明顯了。

會讓北元認為這是故意而為,目的就是為了誘惑北元發動進攻。

真真假假,虛虛實實,故佈疑陣才是最真的。

大明迫切的想要結束這場軍事對峙,且已經將西路作為戰略突破口,可若是脫火赤部長期保持著敵進我退,敵退我進的策略,蘭縣來自脫火赤部的威脅就永遠無法解除。

所以,必須要助長脫火赤部大軍的驕橫之心,以此誘使北元主動發動進攻。

也因此,就要讓這真真假假之中讓北元自己判斷出,大明已經是強弩之末。

這樣的主觀判斷讓朱棖決斷出,必須殺死北元使者。

寧正,孫德,沐英幾人聽著朱棖的做出決斷的理由,也是忍不住的沉思了下來。

這樣的決定是冒著非常大的風險的。

一旦決定,就會葬送使節團。

馮濤冷靜的眉頭一皺,補充道:“既然做了,倒不如,做的徹底一點,砍了北元使者的人頭,還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