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十九日,朝廷下發調兵令始,大明朝境內可調之兵,山東、河南、南直隸、浙江等地兵力,日夜兼程,紛紛雲集,第一時間開撥京師勤王。

整個大明朝都被調動起來,京杭大運河上最忙碌,南下的逃難人群,與北上的勤王軍相遇,沿途省份官員,盡力肅清河道,以保證勤王軍貫通。

二十一日,順天府周圍二十餘縣募集兵力,共計三萬餘精裝之士,率先抵達北京城,進駐西苑,由兵部接管,開始調撥將領訓練。

二十二日,北直隸預備役抵達北京城,共計兩萬餘人,後續募集兵力將陸續到達。

這兩日,從通州到北京的直道上,人頭攢集,進京的軍隊,運糧的老百姓,將這條直道擠得水洩不通,至二十二日晚,北京已擁兵八萬,西苑校場喊殺聲震破天際。

...

午門,皇城中軸線最南端,因居中向陽,位當子午,故名午門,其平面呈“凹”字形,分上下兩部分,下為墩臺,正中開三門,兩側各有一座(左右)掖門,共五門。

正門平時只有皇帝本人有權利出入,除此之外,迎娶母儀天下的皇后時,允許皇后過一次,以及科舉前三甲有資格從午門正門出入,而其餘文武百官或宗室王孫者,都只能從午門的側門入。

在墩臺上,有正中門樓一座,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重簷廡殿頂,兩翼各有廊廡一十三間,俗稱“雁翅樓”,在廊廡兩端,還建有重簷攢尖頂的方亭。

正中門樓兩側有鐘鼓亭各三間,每遇皇帝親臨天壇、地壇祭祀則鳴鐘,到太廟祭祀則擊鼓,大型活動等,則鐘鼓齊鳴。

午門整座建築高低錯落,左右呼應,對稱分佈,形若朱雀展翅,故又有“五鳳樓”之稱,乃是天子威嚴和雄偉的象徵。

在午門外,朝南,有一寬闊廣場,每歲遇到盛大的節日慶典、祭祀,或新春百官朝拜,或皇帝頒佈重大詔書,或征戰大軍得勝歸來獻俘,便是在此接受皇帝召見嘉獎。

數日已過,軍事有條不紊的進行中,勤王軍陸續到來,既然午門有如此重要的象徵意義,故郕王朱祁鈺打算在午門召開朝議,接受六部官員的奏報,以示重視之意。

不過午門正中門樓是肯定不能用的,郕王朱祁鈺非皇帝,擅用有逾矩之嫌,因此將朝議放在了左掖門,左為上,上為大。

寅時初,東方未亮,厚重的雲翳遮蔽了蒼穹,啟明星不顯,入目之下,是極致的漆黑,門樓上的火光將午門的輪廓在夜間點亮,樓下五門若隱若現,洞幽深邃,微微涼的晨風奇襲至午門外,引得五門發出低沉的嗚嗚聲。

大明朝的午門,還有個特殊的作用,便是用來廷杖不聽話的臣子,此先例由太祖朱元璋首開,因此大臣們從午門過時,聽著五門的嗚嗚聲,總會心生警意。

然而,先人已去,歷史將會在今天改寫。

寅時一刻,午門外的大臣們,抱著笏板,攏起了朝服,依次進入朝房侯朝。

卯時初,東方泛白,“五鳳”樓,上,鐘鼓司宦官敲響朝鐘朝鼓,三通鐘鼓後,大臣們進入左掖門朝議。

孫太后聽政,金英與興安左右攙扶,坐在御座的珠簾後,御座下是郕王朱祁鈺的四方小凳,左右站著太監成敬與張永。

朱祁鈺從小凳上起身,朝珠簾後行禮,得孫太后允許,便開始主持朝議,太監金英看著御下工整的文武大臣,大聲喊道:“跪!”

朱祁鈺領群臣,朝著空空的御座下跪朝拜,山呼:“萬歲!”

禮畢,早朝正式開始。

鴻臚寺官員先出班,對朱祁鈺奏報入京謝恩、離京請辭的官員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