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八日的緊急朝議,確定了大明的命運,權利由孫太后過渡到郕王朱祁鈺手中,主戰派成了主流。

奉天殿,朝議剛解散,由吏部尚書王直牽頭的另一場人事變動緊急會議隨即展開。

內閣沒了首輔與次輔,六個尚書去了兩個,尚書以下職位空缺頗多,關鍵職位沒了人在,朝廷下發的指令便到不了下面,整軍備戰便無從說起。

大戰在即,也顧不得那麼多了,一切按照慣例來,內閣首輔沒了,次輔頂上,次輔沒了,閣員頂上,尚書沒了,左右侍郎頂上,侍郎沒了,郎中頂,餘下依此類推。

一場大規模的人事升遷調動,經由吏部主持,在極短的時間裡被確定好,效率高的令人咋舌,朱祁鈺繼續保持“軟”,一點建議沒提,直接批紅。

內閣原來有六人,首輔曹鼐與張益在土木堡歿,餘者四名閣員依次是陳循、苗衷、高谷、彭時,論次排輩,首輔由陳循擔任,暫無新增閣員的打算。

六部尚書依次為吏部尚書王直、原戶部尚書王佐戰死,金濂接任,原兵部尚書鄺壄戰死,于謙接任,禮部尚書胡熒、工部尚書俞士悅、刑部尚書石璞。

並確定了兵部尚書于謙,總領京師防衛之重職。

正統十四年,八月十九日,上午,于謙召開了第一次軍事廷議,一個偉大的傳奇就此誕生。

洪武三十一年,大明王朝的締造者朱元璋去世,其以一介淮右布衣之姿,連克張士誠、陳友諒等勁敵,掃蕩南北,最終建立大明,可謂中華史上一大奇蹟。

同年,浙江錢塘誕生了一名嬰兒,便是于謙,誰也不會料到,五十載後,這名嬰兒將親手拯救大明王朝於危難之間。

少年于謙,因家中數代人為官,家境不錯,其天資聰慧,勤學善讀,除卻四書五經外,還愛看軍事類課外書籍,上行下效使然,這源起於其欽佩文天祥。

無獨有偶,約七十年後,一個同樣不拘泥於四書五經,同樣愛看課外書的嬰兒,誕生於紹興府餘姚縣,離於謙老家錢塘很近,這名孩童少時聰慧,調皮淘氣,與常人科舉做官不同的是,他夢想著將來做一個聖賢。

於是,中華文明史上一門偉大的哲學—心學,就此誕生,他便是王守仁。

永樂十九年,于謙二十三歲,已經中舉,少年意氣,揮斥方遒,第一次離開了老家錢塘,循著京杭大運河一路向北,前往北京趕考,並留有一詩:

“拔劍舞中庭,”

“浩歌振林巒。”

“丈夫意如此,”

“不學腐儒酸。”

于謙以會試第一的成績參加科舉,自信滿滿,然命運給他開了一個玩笑,卻因“策語傷時”被置三甲第九十二名,最終成了一名御史。

宣德元年,漢王朱高煦叛亂,身為御史的于謙,正詞嶄嶄,聲色震厲,朱高煦被罵得抬不起頭,伏地戰慄,自稱罪該萬死,故得宣宗賞識。

後得“三楊”的“賞識”,于謙開始了十九年的地方官生涯,巡撫山西、河南、山西一帶,在任期間,兢兢業業,為官清廉,被許多人推崇。

正統十三年,知天命的于謙,被調入京師,任職兵部侍郎,頂頭上司是兵部尚書鄺壄。

于謙本以為這輩子就這樣了,混個兵部尚書致仕,哪知土木堡一役,大明精銳損失殆盡,兵部尚書鄺壄陣亡,大明危亡旦夕,于謙一下子被這個時代推到了歷史潮流的最前方。

沒有人是天生的英雄,但每當國家存於危亡之際,總有一些人挺身而出,無謂生死,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之既倒,謂之英雄。

京師失,則北方六省失,北方兩千多萬人民失,大明半壁江山失,則大明危矣,于謙沒有選擇的餘地,他被迫也必須要成為一個英雄。

于謙是書生出身,而一介書生上陣,指揮大軍,能行麼?

於是,翻遍中華史,找到了一個例子,東晉淝水之戰,謝安領八萬北府兵,破前秦五十萬大軍,為東晉續命五十載。

為此,書生上陣的于謙,組織兵部所有人員,對京師周圍兵力布控作了全方位的瞭解,徹夜未眠,制定了一份精細的作戰計劃。

堪輿圖上,京師周圍地形一目瞭然,于謙指著防衛京師最重要的兩關:居庸關、紫荊關,說道:“當前,最重要的是,令兩關嚴加防守,盡力拖延瓦剌軍,為京師存糧,調兵,布控爭取時間。”

“險有輕重,則守有緩急,居庸關、紫荊關併為京機咽喉,瓦剌必先居庸、而後紫荊,而寇窺居庸關,其得入者十之三,寇窺紫荊關,其得入者十之七。瓦剌多騎兵,正面攻居庸關不利,而紫荊關相對而言,難度小很多,昨日兵部收到紫荊關孫祥的上奏,請求增派援兵。然京師已無力支援,我欲派山東都指揮使司僉事韓青率軍前往紫荊關支援。”

這場大明最重要的軍事廷議,于謙作為彙報人,而參與者為六部尚書,內閣四臣,孫太后以及總領監國攝政的郕王朱祁鈺。

面對于謙的請求,朱祁鈺望了望孫太后,見其無反應,才說道:“依於尚書所言。”

然朱祁鈺方才聽聞于謙說用兩關拖延瓦剌軍,就只是拖延,心裡一時疑問,便道:“於尚書,本王有一問,莫非這兩關不能抵禦瓦剌大軍?”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是每個大臣都懂軍事,這個疑問同樣也存在於大家心中,然于謙肯定道:“守不住!”

于謙指向遼東、宣府、大同,說道:“脫脫不花與悖羅兩部會拖住宣府、大同、遼東兵力,令其不得南下支援,而也先部會主攻京師,令據居庸關守將羅通來報,土木堡一役,也先部幾乎無損失,其有精騎約三萬,步卒至少兩萬,另有輔助人員共計大軍約莫十萬餘,以紫荊關之萬餘兵力,定難阻止。”

土木堡一役,二十萬明軍,精銳中的精銳,全軍覆沒,而也先部竟然無損失,眾人不禁倒吸一口涼氣,心中五味雜陳,朱祁鈺迫切的問道:“於尚書,那京師還有多少待戰之兵?”

“兩萬餘老弱病殘!”于謙給了一個讓人絕望的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