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

太祖高皇帝御宇寰內、四海歸一,太宗文皇帝南征北戰、掃蕩蠻夷,仁宣二帝修養生息,國力充沛,歷經四朝,大明國力至頂峰,萬朝來賀漢闕,威儀照拂四方。

然而,不幸的事發生了!

正統十四年,八月十六日。

一個平平無奇的日子,一個註定要被載入史冊的日子。

一名腰間綁著黃色旗幟的驛騎,八百里加急,自北方重鎮懷來城來,衝入了德勝門,帶來了一個舉世震驚的急報:

“土木堡一役,五十萬明軍灰飛煙滅,皇帝下落不明!”

北京城,這座自大明建國以來,八十年未受侵犯,永樂年間遷都的北方巨城,人口逾達百萬之巨,頃刻間,全城惶恐,一片譁然,上至王公貴族,下至走馬販夫,皆惴惴不安,膽小的縉紳商民,匆匆收拾細軟舉家逃竄南方,大運河被船隻堵了個結實。

皇城,奉天殿,緊急朝議。

七十二根瀝粉金漆的蟠龍柱,似若擎天巨柱,拱衛著上首的金漆雕龍寶座,拱衛著大明王朝,大殿內雕樑畫棟,金碧輝煌,氣勢恢宏,本該一片莊總肅穆之氣氛,然此刻卻群龍無首,亂做一團,混亂不堪。

“衣甲器械,糧草輜重,騾馬二十餘萬,盡歸也先部所得!”

“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內閣成員曹鼐、內閣成員張益、兵部尚書鄺埜等五十餘位朝廷文武精銳全部戰死。”

“瓦剌大軍磨刀霍霍向南行......”

邊關急報,一天之內,接連傳來,所有人的心頭蒙上了一層又一層昏沉的雲翳,壓的人無法呼吸。

仗打輸了,就算了,天子還下落不明,生死未卜,就是翻遍整部中華史,這樣的事也難以循跡。

群臣望著空空如也的龍椅,急的如熱鍋上的螞蟻,卻又無計可施,就都又望向了龍椅左側珠簾之後的孫太后,盼著能拿個主意。

只是,這位遙領政事的孫太后也被急報嚇懵了,十指死死攥緊,臉色煞白,惶惶望著巍峨大殿,不發一語,不知所措。

朱祁鎮御駕親征,臨行前命郕王朱祁鈺留守京師,朝政由司禮監秉筆太監金英與另一太監興安,和吏部尚書王直、駙馬焦敬協作處理。

郕王朱祁鈺不過是名義上監國,此時尚且未來,孫太后又不言一句,六部之首的吏部尚書王直,關鍵時刻站了出來,躬身一拜,洪聲道:

“臣有本啟奏!”

洪洪之聲,掠過大殿,喧囂即止,孫太后稍稍緩了緩神,伸手示意,太監金英道:“王尚書,請講。”

四朝老臣,七十歲的王直無所顧忌,乾癟的臉龐,渾濁的眼睛卻目光灼灼,徑直點明要害,問道:“陛下,如今安在何方?”

撥開雲霧見光明,確認朱祁鎮是生是死,才是當前最關鍵的事,王直凌而不亂,一針見血,群臣不約而同的望向了錦衣衛指揮使馬順。

錦衣衛有護衛皇帝之重責,都指揮使隨軍北去,留在京師的指揮使馬順就成了前線訊息來源的關鍵,可惜馬順也不知詳情。

群臣心思紊亂,議來議去,終未能議出個章程來,第一天的朝議暫時結束。

這個夜晚,最是煎熬,城內屋舍亮著一間又一間,黑夜落下了一層又一層,在即將到來硝煙中,有人嗅到了機會,有人嗅到了害怕,有人嗅到了恐懼,有人嗅到了陰謀......

次日,奉天殿朝議繼續。

錦衣衛來報,一名隨軍出征的錦衣衛千戶梁貴,被瓦剌釋放歸來,帶回了一個好訊息與一個噩耗。

“好訊息”是王振被樊忠打死了。

“噩耗”是皇帝還活著。

不過成了人質,被瓦剌軍俘獲了,想要贖回大明天子,需要支付贖金。

珠簾之後的孫太后,長舒了一口氣,活著就行,不過是花些錢,只要能把皇帝贖回來就行,而她,依舊是無上的皇太后。

可大臣們卻不是都這麼想的,有的人甚至面面相覷,渾身涼徹骨,比聽到“皇帝死了”還驚恐。

首先,瓦剌部收到贖金會放人嗎?若是得了好處不放人,一而再,再而三的以此為要挾,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