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天沿岸奔跑了百多步,終於見尋到了剛才的那條小船,舟已泊湖邊,卻不見那白裳女子,李小天連忙上詢問,船家搖了搖頭,說姑娘離開有一會兒了,他也不認識。

李小天連忙左顧右盼,眼覓著她的身影,希望造化別弄人,她未走遠,可是事實不如意,無論如何期望,始終難見倩影,李小天不由無奈地嘆了口氣,戀戀不捨地將手絹手入懷中。

經歷了一段怦然心動的小插曲之後,雖然頗為可惜,但是李小天很快調整好了心態,他可不是那種自怨自艾的人,人嘛,要善於向前看,老是倒著走,容易摔倒,命運弄人,誰能奈何?當然,血海深仇除外。

聚賢閣,坐落於湖邊的一處高樓,當初,李小天和韓朔也曾於此登高過,想到那時意氣風發的情景,如今卻物是人非,心中油然而生緬懷與感嘆,難得故地重遊,便是再次獨自登樓。

一入樓,人來人往,絡繹不絕,瞧其樣子,個個散發著書卷文氣,應該都是些來參加國考的考生,登高望遠,符合文人墨客的雅興,而且,和李小天當年上樓相比,人數只多不少。

終至頂樓,閣層之上,人滿為患。

李小天來的是時候,此時眾人正在吟詩作賦,以文會友,好不歡鬧。

有人頌景道,不入上安城,敢言四季春?

有人輕浮曰,春光無限好,佳人入夢華。

有人發牢騷,年年入國考,次次落黃榜。

有人頗豪邁,鵬程萬里扶搖上,不題金榜誓不休。

……

一人一句,此起彼伏,有人作出佳句時,不時爆發出叫好聲,現場氣氛極其活躍。

李小天看著他們書生意氣的模樣,如同看到了當年的自己,默默地欣賞著這熟悉的場面。

“兄臺,該輪到你了。”站在李小天身旁的一書生即興作完,見李小天愣在原地,便做提醒。

無奈,李小天隨口道:“碧湖樓臺一如故,奼紫嫣紅總是春。”

此句一出,霎時間,眾人不約而同地朝李小天望來,吵雜的樓層須臾間鴉雀無聲,細細咀嚼著方才的詩句,片刻後,終於有人發聲解析,見景思人,憂嘆光陰,平仄協調,對仗整齊,表現含蓄,感情飽滿,佳句也,不得不說,還是讀書人善於咬文嚼字,完完全全解讀出了李小天內心的真實情感,經其這麼一解答,大家不由紛紛咋舌稱讚。

李小天不可置否笑回道:“過譽了,過譽了。”

“敢問兄臺尊姓大名,能即興作出這般佳句,想來頗負才名?”一人忽問道。

李小天想了想,道:“免貴姓張,單名一個山字。”

李小天這個名字,為了方便調查李家溝之事,暫時是無法迴歸,至於陸十八嘛,名銜戶部尚書,又是國考主考官,雖然都是新晉的,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如果有訊息靈通者,知道了他的身份,那就糟糕,倘若被一些視自己眼中釘的官員知道,怕是免不了參他幾本,說什麼主考官與考生混在一起,按上一個洩題的嫌疑,那就埋汰人了,權衡之下,只能借用張山大名,也算讓他間接體驗一下什麼叫做書生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