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最後一州
章節報錯
婦人顯然還沒意識到自己入了李小天的話套,男子已然明白,臉色有些慌措,片刻後,佯作鎮定,道:“公子說笑了,我們夫妻是地地道道的商人,她哪是什麼州牧夫人。”
聽到男子的解釋,雷鳴與庚年後知後覺,對李小天投來入別樣的眼神,絕對不是讚揚,好似在說,你真狡詐。
李小天無語,感情這兩傢伙跟那婦人一樣都是缺心眼兒。
婦人聽到男子之言,才知自己落入話套,連忙道:“我說你這人,平白無故稱我州牧夫人做甚,還好我沒答應,不然說我冒充二品官員非家屬,那還了得。”
李小天笑了笑,忽對兩小孩道:“小朋友,你們兩個人叫什麼名字?”
男子與婦人聽到李小天所問,大驚失色,兩人慾將孩子攬入身下,不讓二人回答。
庚年冷嗯一聲,緊盯著那夫妻二人。
夫妻二人與庚年的眼神剛碰視,庚年不過微露寒光,兩人就被庚年肅殺的氣勢嚇了個寒顫,心中亂悸,剛伸出去的手立馬縮了回來,噤若寒蟬,不敢亂動。
“陶之煥。”
“陶之茜。”
兩娃一男一女,不過四五歲,見父母親沒有阻攔,便是如實說道。
“對於名字,小孩子可是不會撒謊的,對吧,陶丙陶州牧?”李小天說著,拿出自己的官牌,道:“如你所想,我就是新上任奉命巡察各大州城的戶部尚書,如果我沒猜錯的話,你馬車上拉的都是貪汙的贓款吧。”
話完,李小天掀開車簾,裡面放了三隻大箱子,開啟一看,果不其然,都是金光燦燦的金幣。
“你還有何話可說,陶州牧?”李小天反問。
“人算不如天算,沒想到在半道能碰到尚書大人,事已至此,我陶丙無語可說,只求大人能放過我妻小。”陶丙拱手彎腰懇求。
“大人,錢我們全部都不要了,求求你行行好,放過我們一家四口,我們保證改過自新,老老實實做人。”婦人跪地哀求。
兩小孩見得父母親這般卑微慌張的模樣,似乎被嚇到了,竟然都嚎啕大哭起來了。
“夠了!”李小天厲聲大喝,把陶丙一家四口嚇了一大跳,就連兩個小孩都收回了哭聲淚水,強摒嘟噥著嘴,驚恐地看著李小天,李小天肅道:“明明是你貪汙了老百姓的血汗錢,現在,一家四口表現得可憐兮兮,搞得好像我是一個壞人一樣,你們真的要點臉行嗎,不是隻有你陶丙有妻兒,也不是隻有你有丈夫,更不是隻有他們兩人才有父母,你知道你每貪汙一分錢,就可能讓某個人凍受餓,也可能使某個人買不起藥遭受病難,好好看看你馬車上的馬些金幣,那得讓多少人受苦受累甚至家庭破碎,那箱子裡裝的不是金錢,而是累累白骨,在我看來,你犯的不是貪汙罪,而是害人無數不見血的殺人犯。”
李小天的這番話一針見血,字字誅心,陶丙與其夫人被批得無地自容,啞口無言。
“雷兄,麻煩去把馬車裡的贓款給收了吧。”李小天緩了口氣,對雷鳴說,然後再與陶丙道:“你跟著我回汴州,至於如何處理,待陛下發落。”
話完,雷鳴上了馬車,用儲物袋把箱子悉數裝了進去,隨後,李小天稍稍使勁,馬車出了泥坑,陶丙一家四口怯怯上了車,為了防止意外,李小天讓雷鳴做起了陶丙馬車的馬伕,雖然極不情願,但是看在李小天給了他一千金幣的工錢,只能勉為其難地駕起了馬,雷鳴倒不是差這一千金幣,只不過這一千金幣是他輸出去的,所以,他自然要拿回來。
陶丙一家上了馬車之後,除去畏懼忐忑之外,還有些不解與好奇,明明車裡放置了數箱金幣,數十萬金幣,重量不輕,也沒見這人搬出來,怎的一上馬車箱子全沒了,他們也不敢多問,只能暗暗稱怪。
一路不談,終至汴州。
話不多說,一入城,表明身份,直奔州牧府衙,按照律法,讓衙衛把陶丙押入大牢,至於其妻兒,暫時軟禁於府中,待李小天啟奏之後,等楊潛仁下旨處罰。
陶丙貪得不算少,他逃出城時,家中稍微值錢的物件都被他賣得差不多了,所以,馬車上那些箱子應該就是他貪汙的全部了,李小天讓雷鳴算了一下,約麼六十三萬金幣。
秋國十六/大州城,李小天已經巡訪了十五座,只剩下走完最後一座便是大功告成,趁此機會,李小天大概統籌了一下抄家的所有贓款,即使不加上王后貪腐的,保守估計,剛好一千萬略有餘,也就是說,即便李小天最後一座一無所獲,不管如何,與群臣的對賭,他已經穩操勝券,簡而言之,最後一州,去與不去,都是無所謂。但,李小天做事向來有始有終,所以,這最後一州,他是要去的,給自己巡視全秋國畫上一個句號,雖然說不上完美。
一如既往,李小天寫著巡視奏摺,完事之後,就是開始拿出獸丹,開始引氣修行,這一路上斷續修行了大半個月,不得不說,這種間斷與不顧時間專心致志的引氣修行,切身可感知兩者之間的差距,大半個月,李小天只通了兩個穴位,才到至陽之穴,如這般下去,沒有時間閉關修煉,怕是通督脈的時間要加長,這也是沒辦法的事,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對於李小天來說,李家溝之事遠比修行重要的,他是為復仇而修煉,在李家溝事情未完全解決之前,這是李小天的終生大事。
次日一早,把奏摺交於差使之後,李小天一行人便是出發去此趟巡察之路的終點,湘州。
整個湘州,面積頗大,在秋國十六州中,算得上數一數二,佔地雖大,但,可耕地卻是少得可憐,又因地處秋國東北,地理位置不佳,除了湘州城外,其他縣城光是人口都不及最低州城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