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日朱棣來到前線,距離巴陵城十里外的中軍大營。

要不是聽說叛軍火炮比較猛,朱棣還能把中軍大營往前移五里。

朱棣的大營設在巴陵以東,土門鎮司附近,這邊以前有巡檢司,背靠巖頭山。

巡檢司出門往南就是一條河。

他這位置也是精挑細選,因為巴陵以東不適合攻城,所以官軍主攻南門,偽攻北門。

他在東邊指揮,兩邊訊息,都能第一時間得到。

他後面是巖頭山,保證了背後不會被叛軍偷襲。

南北都是大量官軍,也不可能被攻擊。

除非叛軍從城中出來,才能直面他的中軍兵馬。

他還巴不得巴陵城裡有叛軍出來,他可以好好教訓逆子。

到了土門鎮司後,朱棣佈置防禦,令人在巴陵城東門外挖溝建牆,以阻叛軍,同時挑選特使,準備派人去見朱高煦。

此時站在巴陵城上,東南北三個方向,官軍大營,一個接一個,連綿無盡,六十多萬大軍加上隨行軍十萬軍餘民夫,共七八十萬人,像螞蟻似的看不到頭,無比壯觀。

這會你別說衝陣,就算騎著戰馬,暢通無阻的從官軍大營的最北部跑到最南部,都得跑大半個時辰。

大明開國以來,或許這次集積的兵馬為最多。

在長江的邊上,還有大量的船隻,和數萬的民夫在忙碌著,各種輜重,火炮,物資,糧草紛紛在集合。

大軍糧粖,朱棣分別囤積在巖頭山下和臨湘縣兩地,保護的嚴嚴實實。

看他的陣勢,就是打算和朱高煦打消耗戰,哪怕在巴陵城,打個一年半載都可以。

因為他心中的主戰場並不在這,而是福建。

想到福建時,朱棣突然一愣,問侯顯:“鄭和到哪了?怎麼沒訊息?”

原歷史這個時間,鄭和第一次遠洋已經回到京師,朱棣這段時間忙著對付朱高煦,到處徵調兵馬,到今天才想到鄭和。

侯顯表情尷尬:“回陛下,奴婢最近,還沒收到鄭和的訊息。”

朱棣表情不怎麼好看。

侯顯忙道:“海路漫長,訊息也溝通不便,加上叛軍又佔據交趾占城,鄭和要回來的話,無法通訊,肯定還要繞遠路。”

而且他們也沒指定路線,說不定鄭和跑的更遠,還沒回來呢?

朱棣沉默了會,心中當然希望鄭和跑的更遠,或者繞路回來。

算了,朱棣很快搖了搖頭,當務之急,還是打敗逆子,鄭和的事也不急。

畢竟鄭和手上船雖然又大又多,但不適合在湖廣和江南地區,很多水道開不進去,水師也只有一兩萬人,影響不了大局。

兩天後的清晨,官軍很早開始集合,各種攻城的器具也準備好了。

包括討逆軍用的楯車,朱棣聽聞之後,學著帶了大量的武鋼車。

武鋼車和楯車有點像,在戰國春秋時就有了,原歷史朱棣為了北伐打造了幾萬輛。

明軍帶武鋼車更多的用來載物,但看到朱高煦用楯車攻城後,朱棣也下令改裝,用來當楯車用。

官軍決定從東南北三面齊攻,參與攻城的大概有十萬人,僅集合就用了快一個時辰。

好不容易官軍集合完畢,後陣戰鼓號角和大炮聲爭相響起。

譁察,譁察,一隊隊官軍推著武鋼車,扛著雲梯往前而去。

巴陵護城河極窄,遠不如荊州,且只有南面有,所以只有南面會準備挖土填河。

就在官軍紛紛往前時。

突然前面大將井十五跑了回來。

“報,陛下。”井十五結結巴巴:“城頭叛軍,豎起——高皇帝神牌——”

“??”朱棣愣了好幾秒。

“逆子居然學鐵鉉?”朱棣是又好氣又好笑:“好的不學,學這個倒挺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