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逆子,李世民都不敢弒父(加更求月票)(第1/3頁)
章節報錯
朱高煦以前忽略了餘糧為俸糧這個問題,還好現在來的及,因為現在糧價低。
朱高煦起兵前,大明糧價大概在2.5錢(兩百五十文)一石,即一兩銀子可以買四石。
所以前面說,明初養個兵只要五錢銀子,的確糧價較低。
這也是明初的基本糧價,明朝時,只要沒有天災兵亂,大部份時間糧價都在五百文一石以下。
中間兩個轉折點。
第一個轉折點為萬曆42年(1614)年,糧價普遍漲到五百文一石。
第二個轉折點到天啟年間(1625年)後,糧價開始普遍漲到一兩一石以上。
糧價低的好處是,朱高煦給大夥漲了兩倍餉銀,那麼俸糧的事,就可以商量。
侯海這時和沐昕、鄭祥等留守武將對視一眼。
他們在朱高煦沒回來之前,商量一番後,試著在雲南五衛之間提到俸糧的事。
結果雲南五衛留守的軍將們紛紛表示,早該如此,(因為以前朝廷俸糧就算在他們自己頭上),漢王太仁義了,給咱們加餉,這個糧還得按朝廷原來的來。
雲南數萬留守軍將加起來的俸糧是很嚇人的,一年要四十多萬,對朱高煦現在來說,是很大筆開支。
但是分攤到每個人身上,就沒多少了。
假設軍士原本月餉5錢,其中步兵分糧錢鹽三部份,騎兵還要加上草料豆類,所以分攤之後,除掉錢鹽草料和豆類,每個人俸糧也就在一石左右,騎兵略高。
假設一個軍士有十畝田,年產量往少的算,十五石,上交稅一成,一石五,俸糧再去一石,還有十三石五斗可自用,那這個軍士每月少一石,真的影響不大。
雖然大部份人是貪得無厭的,但他們從以前畝拿二斗四升,到畝拿一石多,如果知好歹,肯定不會介意。
“大王,兄弟們都支援大王,願意按原來的俸糧支出。”鄭祥大聲道:“不過這也有個問題,要保證兄弟們的田數。”
鄭祥常年在衛所,應該看到了原本歷史上發生的事情,即土地兼併,軍官佔有大量糧田的問題。
朱高煦這稅改要進行下去,一定要嚴防這個問題,要保證所有軍士們的田,都牢牢在自己手上。
歷史上朝廷的俸糧由衛所高階軍官來分配,他們到英宗前後,就開始侵吞私佔,連俸糧都沒有,還要田幹什麼?衛軍種田得到的糧食,連自己家裡都養不活,乾脆大量逃亡,不當軍戶了。
朱高煦聽完後,無奈道:“這件事是本王沒有想周到,還好你們替本王解決了。”
“但本王向來言而有信”
“大王以前並沒有說過俸糧的問題。”侯海直接道。
沒有說,和不給是兩回事。
朱高煦仔細想想,自己好像以前是沒提到過這事。
現在解決這個事剛好,因為朱高煦的兵馬是分開的,所佔各省都留守了數萬兵馬屯田訓練,絕大部份都是以前朝廷的兵。
跟著他到外打仗的兵馬大部份還沒開始屯田,將來都會重新被分配到田。
所以侯海不敢說百分之百,但百分之九十九的普通軍戶,都不會有意見。
這件事如果能糾正,這意味著他不但不用出俸糧,每年雲南三十萬石的稅收,也是實打實拿到手的。
一個雲南就這樣,其他省份呢?
一進一出,可以省下數百萬石。
朱高煦剛回雲南,侯海他們就為朱高煦解決了一個潛在的問題,並進一步,為以後全國稅改,奠定基礎。
對朱高煦而言,末來幾年,用田和糧拉攏普通軍士,用錢和官位拉攏中高階軍將,這兩件事是重中之重。
“兵士們不能受苦,軍將們也不能吃虧,你們再合計合計,想想辦法,最後的稅改,要讓軍中所有的兄弟們,都滿意才好。”朱高煦最後故意道。
十二月,朱高煦來到廣南府,觀看了這邊新造的白糖工廠,他招來白糖的發明者,一位姓毛的工匠。
毛工匠的妻子在黑糖廠幫忙,平時製造黑糖,但一直知道漢王在想辦法弄白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