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又被漢王坑了(第1/3頁)
章節報錯
吳哥王朝(公元802年~1431年)為柬埔寨歷史上最輝煌的時代,由闍耶跋摩二世於802年建立,至蓬黑阿·亞特1431年遷都金邊為止,歷34代王,628年。
永樂四年十一月,陳祖義向朱高煦投誠的同時,陳旭的兵鋒已經進入了吳哥城。
吳哥城在十一世紀是吳哥王朝的首都,在這裡修建有寺廟和水利工程。
11世紀初,出身於馬來亞王族的蘇耶跋摩一世奪取王位〔1002—1050〕,並擴充套件勢力到湄公河下游和寮國的琅勃拉耶,強令被征服地區的王公效忠,按期進獻珍寶。他繼續修建王宮的宮廷。
到1181年,吳哥王朝在閣耶跋摩七世的帶領下,成為東南亞最強大的王國。
為控制遼闊的征服地區,吳哥王朝修建許多連線各地的大道,道旁設驛站。據記載,當時吳哥王朝全國有一百二十一處驛站和一百零二處“醫院”,每處有醫生二人,助理醫生十四人,所用藥物有鹽、糖、胡椒、肉桂、芥子、豆栽等,均向國庫領取,這樣的醫療水平,即便是現在的大明也遠遠不及。
閣耶跋摩七世信奉大乘佛教,興建許多佛寺。大乘佛教標榜要運載更多的人出苦海,故名大乘,而稱以前的佛教為小乘。大乘佛教還認為眾生在成佛的道路上可由菩薩指引,閣耶跋摩七世正好把自己說成菩薩。
1186年,為祈禱母后“超脫輪迴,飛昇佛國”,他修建達布隆寺,建成之後,當時的該寺有三千一百四十個農莊,有七萬九千三百六十五人為其服役,舉行宗教典禮時有舞女六百一十五人,有數不清的寶石、珍珠等。可見,這時期的佛寺已成為剝削勞動人民的大地主。
也就那個時侯,閣耶跋摩七世又興建了新的都城‘吳哥通’。
而此時,舊都吳哥城,正在明軍的鐵騎和長刀之下,瑟瑟發抖。
陳旭和沐平山在沐晟的命令下,於五月份,起兵十五萬攻打吳哥王朝。
他們攻打的時機還是不錯的,此時的吳哥王朝因為大規模的營建和對外征服,汲盡了人民血汗,百姓起義和被征服地區的反抗連綿不斷。
明軍突然進入吳哥王朝,一路勢如破竹,所到之處,幾乎沒什麼大戰,十一月,他們攻進舊都吳哥城,這場戰打了十幾天,算是進入吳哥王朝打的最長的一次。
駐守吳哥城的是閣耶跋摩十三世的世子閣耶跋摩.莫,在城破後立馬投降了明軍。
十一月,陳旭和沐平山進入吳哥城,然後在當地漢人周順的帶領下,帶兵來到布隆寺。
看到布隆寺的奢華,兩位大將也是喜不自勝,興奮無比。
周順祖上叫周達觀是元朝時的使節,於1296年來到吳哥城,並一直住在這裡,最後寫了《真臘風土記》一書,詳細敘述當時吳哥的面貌。據他形容,吳哥王朝可說是豐衣足食之地,很多過來做貿易的中國人也不願回國,定居該處。
周達觀在這裡住了十幾年,也不願回去,因為當時國內還是元朝統治,他便留在吳哥,在當地娶妻生子。
據周順說,吳哥王朝是個專制的封建王國,國王是土地的主人﹐國王的財產包括王國全部地區的人民﹑水﹑土地﹑森林和山脈。農民對土地只有使用權。國王把土地分封給屬下貴族官吏﹐農民領取土地耕種必須向封建領主繳納一定的實物地租和服勞役﹐以換取對土地的使用權。
吳哥王朝在農業上比同時期的大明還要發達,因為他們很注重水利,積極興建大規模的灌溉系統、有利耕作,像布隆寺有三千多農莊,農田幾百萬畝,非常肥沃。
沐平山這時道:“把農田全部分給百姓,查抄所有的財富,運回占城。”
這是漢王在安南乾的老套路。
陳旭有點不理解:“不是要留駐軍嗎?不用屯田?”
沐平山道,咱們查抄所有王室和官員富人的財富,已經得罪了一小批人,所以要拉攏底層的大批百姓,吳哥王朝的土地全是國王的,現在咱們把他分掉,這些百姓就會支援咱們。
因為他們肯定不希望國王的軍隊再打回來,沒收他們的良田。
至於軍糧,以後就地徵稅,沐平山給吳哥王朝的稅率是三成。
三成稅率在大明朝算是很高的了,但在吳哥王朝的老百姓來說,簡直要謝天謝地。
在吳哥全國所有的土地都是國王,農民只有使用權,並且還要交地租服勞役,交的地租已經超過三成。
現在土地是百姓們自己的,只要交三成,當地百姓非常高興,稱大明為仁義之師。
不過在百姓們眼中的仁義之師,卻在第二天開始,大肆的搶劫王室和官員,富商的財富,很多官員和王室成員被拖出去砍頭,投降的世子也沒有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