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元江那氏(第1/2頁)
章節報錯
思漢法在軍事上實行三丁抽一或五丁抽二的徵兵辦法,同時提倡尚武精神,鼓勵人民舞槍弄棒,練習武術,並每年舉行一次操練比武,獎勵勇士,基本實現全民皆兵。
勐卯傣族“散則為民,聚則為軍”,為民能耕田種地,進行生產;為軍能上陣殺敵,攻城掠地,故思家軍一時名聲大振,歸附者時有之。
簡單來說,麓川這邊,只要是成年,基本都能打仗,必要的時候,連婦女都能上陣,一樣可以射箭持槍。
所以在和明軍的對抗中,巔峰期,他們動員了三十多萬人馬。
當時鎮守雲南的沐英,帶領三萬精銳於定邊一戰,大敗思倫法,沐英用火器驚擾了思倫法的大象兵,大象受到驚嚇,回頭衝亂了思倫法的兵馬,明軍因此大勝。
此戰思倫法的兵馬被斬首三萬餘,被活捉一萬多。
思倫法吃了敗仗後,更遣使求和,同時表示願意向朝廷交稅。
而明廷看到了思倫法強大的動員能力,知道要想完全打敗思倫法,幾乎不可能。
土司們吃了敗仗後,往山裡一縮,朝廷大軍很難再攻進去。
這也是元朝為什麼和麓川對峙了四十多年難分勝負的原因。
且當時雲南全省漢人也沒有三十萬人,而思倫法能動員三十萬土人,所以明廷也順勢就坡下驢,並對麓川提出了高額的戰爭賠償:包括戰馬一萬五千匹、象五百隻、牛三萬頭、象奴三百人。一面要求將刀廝郎、刀廝養等一百三十七名罪人交由朝廷處置。思倫發乖乖聽命。
說到這裡,朱高煦道:“元江境內有南溪河、養馬河、置曼章那等天然牧場,盛產象、馬,每年向朝廷進貢象和馬。”
想想思倫法當年嚮明朝廷賠償戰馬一萬五千,象五百隻,牛三萬頭,就知道這地方有多好了。
而且現在朱高煦來的正是時候,這會明朝在這裡只有元江府,沒有升格為元江軍民府。
如果他晚來一年,到了明年,原歷史上,當地土司首領那榮赴京朝貢後,朱棣也感覺這地方挺好的,並把“元江知府”,晉升為元江軍民府。
史稱:“那榮肯萬里來朝,賜宴於奉天門,特加虎符一道,嘉爾忠順,賜爾虎符,傳之子孫,永守藩土。”
之後,元江那氏土司,皆忠於明朝,明朝之後屢次征討麓川,都出兵出力支援明朝廷,到明朝中期時,僅元江軍民府東路軍,就有戰象八十頭,兵馬五萬人。
即便到了清初,清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那氏第十六任知府那嵩還堅持抗清,並在很短的時間內傳檄號召諸土司30多萬人馬並聯合石屏總兵許銘臣等人大規模進行抗清活動。
平安和盛庸之前還覺的雲南人口不多,又沒戰馬,條件不算好,現在聽楊武這麼一說,就明白這邊土司極眾,且還有養馬的地方。
“有馬就好,有馬就好,哈哈,這裡的牧場不錯。”平安最喜騎兵,聽聞這裡能養大量的戰馬,不由喜出望外。
朱高煦這時笑道:“現在的麓川傣族首領叫思行法。”
思行法的父親在1399年去世,思行法於去年繼承父職,為麓川平緬軍民宣慰使司,宣慰使。
因為麓川是傣語中勐卯的漢語譯稱,所以他們內部自稱為勐卯果佔璧王國,因為其父去世,加上洪武三十年的刀幹猛之亂,勐卯國勢日微,境內大小土司也各有異志,這也是為什麼,原歷史上,明年元江土司那氏會千里奔赴南京,嚮明朝廷進貢的原因。
朱高煦又道:“思行法現在日子不好過,他隔壁的木邦、勐養(都是緬甸國)數次攻打他的地盤,內部各土司首領不服他,外面還有外敵,思行法,現在也需要支援。”
“建文時思行法已經遣使使嚮明朝廷求救過一次,此次的新使者刀氏刀門賴,剛剛經過昆明,又去京師求救了。”
原歷史上,思行法接著又在永樂五年、六年、七年、九年,相繼遣使貢獻,同時報告木邦、勐養侵佔邊境等事,希望明王朝出面解決,但明政府多以“邊境土官相互攻奪是平常之事,況且是非不明,不能隨意責罰”為由不予過問,或讓其自行解決。思行法最終都沒從明王朝得到一個明確的答覆。相反,木邦、勐養卻在明王朝的扶持下,或者說是縱容下,不斷侵佔勐卯邊境地帶,日漸強盛起來。
所以刀門賴最終會在南京城被無視和敷衍。
但朱高煦不知道刀門賴在南京的待遇,所以他道:“咱們現在要做的事。”
“一是讓南京的人讓刀門賴產生厭惡,二是拉攏思行法,刀氏,那氏等當地強大的土司。”
其中刀氏土司,包括後來雲南孟璉宣撫司、車裡軍民宣慰司、鎮沅御夷府等幾大地盤,僅這些面積接近四分之一雲南大小。
“有了這三家土司支援,最少能得到五到十萬土司兵馬,而且糧食會無憂。”
“如何拉攏?”平安問。
盛庸則道:“漢王是否已經早就盤算。”
“走,讓楊武帶你們去拜見下那榮。”朱高煦道:“要得到雲南最大的牧場和最好的戰馬,必須要過那榮這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