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高煦與將軍一見如故(第1/2頁)
章節報錯
這邊最早是科爾沁人遊牧和活動的地域。
洪武二十一年(1388),蒙古大汗脫古思帖木兒在捕魚兒海(今內蒙古貝爾湖)被明將藍玉的軍隊擊敗西走。這些重大的軍事失敗,使大興安嶺以東的蒙古諸部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他們只得歸附明廷。
洪武二十二年(1389),明廷在這一地區設定了朵顏、泰寧和福餘三衛。朵顏衛在屈裂兒河(指洮兒河南支流歸勒裡河)上游和朵顏山一帶;泰寧衛在塔兒河(今洮兒河)流域,即元代泰寧路;福餘衛在嫩江和福餘河(今烏裕爾河)流域。
同時,明廷授封三衛首領以各級官職,進行籠絡和羈縻。封阿札施裡為泰寧衛指揮,塔賓帖木兒為指揮同知;海撒男答奚為福餘衛指揮同知;脫魯忽察爾為朵顏衛指揮同知“各領其所部,以安畜牧”,隸屬寧王大寧都司。
自從燕王起兵後,朝廷召集三衛兵馬,先是駐守在青龍河,隨時策應,接著隨卜萬去戰燕王,不過還沒開打,卜萬就被用計除掉,在卜萬被殺後,朵顏三衛復又退回青龍河暫駐。
建文帝八月宣旨召寧王進京,寧王不從,便下旨削其護衛。
因為這道旨意,表面上看,朵顏三衛現在是不歸寧王管。
當天中午,三人在漆河和青龍河交界處,遇到一隊朵顏藩騎。
這隊朵顏藩騎有十一人,老遠看到他們,便呼嘯而來,上前之後,發現三人全部帶甲,皆比他們還要精銳,一看就是明軍,卻不知是哪部明軍,倒也愣了下。
這十一人裡大部分不會說漢語,但朱高煦會說蒙古語。
領頭的人一會用結結巴巴的漢語,一會用蒙古語和朱高煦交流,朱高煦說明來意,要求見朵顏部女真頭人薩理蠻,我們是他舊識。
說來也巧,對面居然就是女真藩騎,薩理蠻的族人。
他們鄂然的看了看朱高煦,一臉奇怪的表情。
直到朱高煦拿出一支箭,這是薩理蠻當初給火裡赤的信物,也是薩理蠻族特有的重箭。
女真人便帶著他們往營地去。
半個時辰不到,他們來到地靠青龍河邊的巨大營地,無數蒙古包和北平城下的南軍營帳一樣,連錦不絕。
朱高煦隨便看了幾眼,估計現場一兩萬人是有的,不過考慮到蒙古人在草原上喜歡帶著家屬,未必全是精銳騎兵。
他們幾人走進去後,馬上引起轟動,因為朵顏衛大營裡突然出現了漢人?
很多蒙古人過來圍觀,也有女真人在其中。
大部分女真人和蒙古人的身體,可能有常年吃喝奶製品的原因,身體比漢人要高壯點。
但朱高煦和周虎都是漢人中的異類,非常高壯,朵顏三衛的人看的嘖嘖稱奇。
不會兒,他們被帶進一個帳篷,裡面坐著個年輕的女真人,這女真人年紀應該和朱高煦差不多大,他造型很奇怪,髮型像漢人,還有髮束,穿著一身明軍的扎甲,膚色沒其他女真人那麼黑,臉上也沒有鬍鬚。
若不是仔細看,你肯定以為他是個漢人。
帶隊的人把朱高煦的箭遞給這青年,低頭俯耳和他說了幾句,然後離開大帳。
女真男子手拿著箭支,左右看看,開口就是很熟練的漢語:“這支重箭,的確是我阿瑪的,但我阿瑪已經不在了,火裡赤叔叔可好?你們是他什麼人?”
“。。”朱高煦沒想到薩理蠻居然死了,而眼前的年輕人是薩理蠻的兒子。
不過沒事,認火裡赤就好,認這支箭就好。
“我要見朵顏衛指揮同知脫魯忽察爾,有要事要商。”朱高煦不說自己是誰。
年輕女真正在打量朱高煦和周虎三人身上的衣甲,三人出行時,俱穿的普通鎖甲,只有朱高煦裡面還有層皮甲。
僅從衣甲上看,最多也就是總旗百戶。
但周虎也好,宋猛一看,俱是一臉兇悍之氣,特別朱高煦身材高大,氣場很強。
突然,年輕女真眼皮一跳,隱隱想到些東西。
他想起剛剛部下過來提醒他,這三人,是從南邊來的。
年輕女真放下箭,揹負起雙手,左右在營帳裡走來走去,似乎在考慮什麼。
朱高煦也不著急,耐心的等著。
倒是周虎,有點不放心,不時用手伸到背後,摸摸背在背上的大斧頭。
剛剛他背斧進來,女真人想讓他放下,周虎沒肯,女真人也沒勉強,估計也知道這三人不敢在他們地盤亂來。
年輕女真走了幾個來回後,好像終於下定了決心。
他轉身面對朱高煦,雙手抱起拳頭:“在下王狗兒,敢問來者可是高陽郡王朱高煦?”
“哈哈哈。”朱高煦大笑:“本王正是朱高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