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5 十招(第1/2頁)
章節報錯
孟修遠之所以說三日之後再去淨念禪宗取和氏璧,有兩方面考慮。
其一,是他確實希望師妃暄能借這三日時間,與淨念禪宗一起好好準備,不要有絲毫的保留。
孟修遠要勝,更要勝得對方心服口服、無話可說。
只有這樣,才能毀其名、破其勢、誅其心。
其二,則是因為孟修遠本身也有些更加重要一件事情,急待立刻去做。
送走師妃暄這個不速之客後,孟修遠沒有絲毫停留,當即便也出了客棧,直奔洛陽城外而去。
待出了城門,孟修遠又立即收斂氣息、提運輕功,直往往洛陽城南的那一片森森山林之中紮了進去。
全力飄然疾馳數十里,確認沒有被人尾隨之後,孟修遠才於一片荒無人跡、位置隱蔽的山陰處停了下來,同時當即於一顆大樹旁安然而坐。
這一坐,便是三日三夜。
三日之中,無論颳風下雨、雷鳴閃電,孟修遠都依舊閉目靜坐在原地,身體沒有絲毫動搖,神情亦無些許變化。
間或有蛇蟲鼠蟻、刺蝟野兔之類的動物從他身邊經過,也只當他是一塊青木岩石,不做關注。
直至三日後的太陽昇起之時,孟修遠才終於“呼”地吐出一口濁氣,緩緩睜開雙眼。
沒有狂風席捲、寒熱交替這樣的宏大場面,亦沒有鳥鳴蝶舞、花草齊放的奇聞盛景。
就在這無聲無息之中,孟修遠內裡已悄生蛻變。
……
其實說來,這突破契機來得很突然,突然到連孟修遠自己此時回過頭來想,都覺得有些意外。
就在師妃暄來客棧找他的那個早上,在兩人就慈航靜齋問題的爭辯的過程中,孟修遠突地感覺到,自己的元神終於是達到了現階段的極限,不再生髮成長,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
而更令孟修遠始料不及的是,或許是因為他十多年來堅持默唸《上清黃庭外景經》,使得精神積蓄太厚、元神催生得太強,以至於自然突破了某種界限。
無需孟修遠主觀催動,他的識神和元神便已經開始互相接觸,逐漸進入了精神修煉的下一個境界。
之前提過到過,以某種角度上來講,人之精神可分為兩種。
“元神”,指的便是人體的先天之神、那若有若無的一點靈光,包含了人體的潛意識和所謂的靈覺。
而“識神”,則就是平時的意識、平時的所思所感,一切五官感知、判斷分析、喜怒哀樂,都是由識神來主事。
而依照《道心種魔大法》之中所講,修煉至孟修遠這般境界時,下一步便是要讓這“元神”和“識神”結合為一,以至於時時刻刻不分彼此。
如此的好處,便是習武者的精神感知會被數十倍地被放大,與敵人交手之中,明察秋毫、料敵先機,都不再只是形容詞而已。
舉一個孟修遠前世的通俗例子來說,修煉至這個狀態的人,某種程度上來說類似於覺醒了“見聞色霸氣”,可以隨時隨地精神知敵,甚至是一定程度上預判對方接下來的動作。
這般狀態對敵,面對境界低於自己的對手,自然是無往而不利。
……
孟修遠站起身來輕輕一抖,青衫之上落滿的灰塵枯葉當即皆四散而開。
時間剛好,該是到了該去赴約的時候。
孟修遠不再耽擱,飛身飄然起落,沒用得多久,便再次來到淨念禪宗山下。
仰頭望去,卻見這茫茫然一片高臺樓閣依舊是那麼氣象森嚴,讓人心生高不可攀之感。
不過和上次來不同的是,山上那原本悄然無聲的廟宇之間,此刻正隱隱有人聲傳來。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這陣陣唸誦佛經的聲音初聽極細,可越只待稍稍留神,便覺得這聲音在耳中越來越清晰。
直至片刻之後,孟修遠甚至不必用心,便能聽得出其中一位位不同僧侶的不同聲色。
簡單辨析,便知唸誦這《金剛經》的僧人至少有二百餘位,以其呼吸吐納、唱字發聲的狀況來看,這二百餘人明顯是都有高明內功在身。
孟修遠見狀自然明白,這是淨念禪院的人故意念給他聽的。只是猜不到對方如此大費周章,是為了給他一個下馬威,還是好心想讓他知難而退。
搖頭微笑,孟修遠不再多想,當即飄然拾階而上。畢竟無論是哪一種緣由,今日這一戰也都不會改變。
幾息之間,孟修遠便已飄然飛掠至半山腰處,而那原本只是依稀可聞的誦經聲,此刻已然是隆隆作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