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夜,汴梁皇宮,小皇帝在龍榻上徹夜輾轉反側,雖心中興奮,卻也強迫自己入睡。

只盼在睡夢中,有緣見一見神仙的真正面目。

不過,他不知道的是,他心心念唸的那位“神仙”,此刻卻是早已經出了汴梁城,趁著夜色一路北行而去。

畢竟,孟修遠能做的,都已經做了。

他不僅耗費功力,替趙煦易經伐髓、理氣通脈,使其舊疾盡祛,更是留下了一股真氣於其體內,以備將來不時之需。

這股融合有清靈之氣的北冥真氣,無論質量還是數量,都頗為不俗。若放在一般江湖人士身上,足以助其成就一身絕佳武功,於江湖上少有敵手。

趙煦小皇帝不通武學,無法利用這真氣,可卻也可以憑藉這真氣一世健康無憂。

更有甚者,由於孟修遠真氣之中沾染有“莽牯朱蛤”的氣息,此時輸入趙煦體內,便是其也得了不少好處。

不敢說萬毒不侵,但至少絕大多數的慢性毒藥都對其不會產生效果,而即便真中了劇毒,真氣流轉之下,也會自動緩緩解毒。

如此狀況之下,即便將來趙煦改革之中得罪了太多大臣,以至於有人想要暗害於他,恐怕也不會容易得手。

再加那《武穆遺書》、《燎原槍法》和《養生訣》,孟修遠覺得,只要這小皇帝將來不忘初心、認真治國,想來必能避免那“靖康之恥”的發生。

至此,孟修遠自是已經沒有再留下去的理由。

東京汴梁雖然繁華迷人眼,卻也不值得孟修遠耽擱時間、稍作留戀。

遼宋已經開戰,邊關不知是何狀況,他不早些去親眼看看,便有些放心不下。

月光之下,孟修遠化作一道青影,從一望無際的平原之上幽幽飄過,悄無聲息。

……

值得一提的是,此時遼宋開戰已有月餘,戰爭全面打響。

孟修遠想要以一己之力影響戰局,自是隻能奔著敵人首腦而去。

因而,孟修遠在潛入大宋皇宮之時,還特意去找了一番前線傳回來的戰報文書,才算是對戰爭的發展有所瞭解、對接下來行動的有了些頭緒。

此次南下攻宋,遼皇帝耶律洪基所圖不小,一開戰便是兵分三路,齊頭進攻,全然不給大宋喘息之機。

其中最先的兩路重兵,都是從遼南京直接一路南下,經燕雲十六州,欲意以自身騎兵優勢,從華北平原長驅直入,直搗中原腹地。

好在宋軍同樣在那裡守有重兵,依託平時所建之“榆塞”和“沽塞”,一時間雖然略有些狼狽,卻還是守住了戰線,沒有叫遼人突破。

所謂榆塞,指的是以榆樹林構建的防線,而所謂沽塞,指的是以河流構建的防線。

宋遼雖因為“檀淵之盟”和平已久,但於遼國一直有防備之心。再加少了燕雲十六州,北方毫無屏障,所以宋國戒備之下,反倒於這華北平原守備嚴密,一時叫遼國難以得逞。

遼國同樣早便預料到了如此場景,因而大概半月之前,便突地又分出一隻數萬人的軍隊,一路向西而行,轉而從山西進攻,意欲迂迴突破。

而且從近兩日傳回的戰報來看,這一路數萬人馬,竟是由遼國皇帝耶律洪基親自率領。顯然這耶律洪基是早就打定了主意,要在這西線做些文章。

耶律洪基御駕親征之下,西路遼軍一路勢如破竹,據最近一份戰報來看,他的部隊已經逼近至雁門關下。

三晉之地地形崎嶇,不太適合騎兵施展,又有諸多關隘,易守難攻,宋國沒想到著遼國會強攻此路,所以於這裡留只有幾千兵士防守。

面對遼國數萬大軍之攻擊,宋軍雖佔有地利,卻還是力量太過薄弱,。

顯然,這雁門關若無及時支援,恐怕便是岌岌可危了。

瞭解到這些訊息,孟修遠雖不知道這趙煦小皇帝會怎麼應對,可他自己卻是已經有了些決定。

……

雁門關在代州之北三十里的雁門險道,距離汴梁有一千五百里的路程。

孟修遠一心趕路之下,只用了不足兩日。

待他趕至關內附近,已是黃昏之時。從山頭向下遙遙望去,卻見得其中兵士一個個灰頭土臉,許多更是已經身上掛彩,顯然戰事並不順利,剛剛吃了敗仗。

好在是城關未破,遼軍尚未攻入。

雁門關是大宋北邊重鎮,山西四十餘關,以雁門最為雄固關鍵,一出關外數十里,便是遼國地界。

此關若破,則大宋三晉之地皆是不保。遼軍過關後直接南下,則可直搗洛陽,中原之地亦是岌岌可危。

孟修遠不敢耽擱,趕忙繼續往北而行。

雁門關地形之險,可以體現在名字上。據說是雁兒南遊北歸,都難以飛越高峰,須從兩峰之間穿過,是以稱為“雁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