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個月後的‘決戰’,朱桂並不擔心,他完全信任徐膺緒的能力。

而且還有胡世刀這個情報官,也少了很多不確定的因素。

現在擺在他案前的是雲州秋季稅收的問題。

洪武年間,明朝實行的是兩稅制。

分為夏稅和秋稅。

朱桂初到雲州之時,夏稅已過,秋稅未至。

現在已經過去了兩個多月,眼看著又到了徵收秋稅的時間。

不過今年和往年略有不同,主要是因為朱桂之前的一系列政策,使得部分參加了修路的農戶免除了部分農業稅,而且所佔比重非常大。

再加上一系列分土地的措施,讓張茂這個郡守不得不三天兩頭的往代王府跑,希望就秋稅一事和代王進行商議。

朱桂已經推脫了幾天,今天又被張茂給堵住了。

“王爺,您就想想辦法吧,現在稅銀只收到了往年的一半,再這樣下去,下官可就沒辦法交差了。”

張茂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哭訴道。

朱桂皺著眉頭說道:“山西大災,朝廷賑災措施尚未公佈,收稅一事可以暫緩。”

“王爺,您有所不知,朝廷已經派出賑災特使巡查各州郡,以雲州目前的情況,可能不夠賑災的資格。”

張茂苦笑著說道。

沒辦法,誰讓朱桂已經先行一步把災民的問題全部解決了。

那特使見不到‘餓殍千里’的慘狀,自然不會有賑災的需求了。

這本來是一件好事,也能算到張茂的政績上。

可是現在稅收收不上來,那可就是他的問題了。

“還差多少缺口?”

朱桂思考了一下問道。

“去年秋稅是一百二十萬兩,今年只收到五十萬兩。”

張茂拿出賬本,翻了一下說道。

“差了這麼多?”

朱桂也嚇了一跳。

“這也沒辦法啊,王爺把土地都分給農戶了,那些鄉紳世家本是交稅的大頭,今年都收不上來了,再加上農戶新得到土地,第一年照例是不徵稅的。”

張茂解釋道。

朱桂點了點頭說道:“這雲州百萬畝的土地,一年才能收到七十萬兩的農業稅,還不都是因為那些鄉紳地主貪墨了,好了,你也不用抱怨了,這筆錢本王給你出了。”

這段時間大同商會的盈利已經遠超朱桂自己販賣精鹽的生意。

更重要的是,他現在只需要提供精鹽就可以,其他都不需要他親自來操作。

而大同錢莊的生意也是越來越好,所以七十萬兩看似很多,實際對他來說只是一筆小錢。

“不過,錢本王可以給你,甚至也不會虧待了你們這些本地官員,可一旦被本王發現你們做了出格的事,本王也不會放過你們。”

朱桂叫王管家拿了銀票,同時派人親自給張茂送了回去。

回過頭,朱桂想了一下,是該給這些官員一些甜頭了,免得他們背後給自己搗亂。

於是他擬定了一份‘高薪養廉’的帖子,雲州的每位官員,每月都可以在代王府得到當年的朝廷俸祿。

也就是說,他們一年可以得到十三倍的俸祿。

這些錢也許比不上他們從每年的稅收中貪墨所得,但是也足夠大部分官員都對這位代王感恩戴德了。

與此同時,朱桂再次發出一份通告,這次不只是面向大同府的,而是面向整個山西甚至是整個大明的。

那就是‘招賢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