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北上與東征 第四十章‘名人’黃御(第1/4頁)
章節報錯
荊州南陽郡,東漢末年的第一大郡。
佔地極廣,治下有四十多縣;而且,人口眾多。是數一數二的戰略要地。
‘得南陽,望天下’之語,不是虛言。
‘破虜營’的最新駐守地,便是此處。
好鋼用在刀刃上!像‘破虜營’這麼厲害的軍隊,不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是對它的侮辱!
翌日,黃御等一行人,從南陽郡出發了。
先往北,進入司州河南郡,再往西,經弘農郡,京兆兩地,大概需要十多天的時間,便可到達長安城。
奉命送上表,按道理來說,應該是件很風光、很高興的事情。但是,一路之上,黃御卻是心情淒涼,高興不起來。
原因無他,災民!
剛出南陽郡,大概也就走了三十多里路,黃御等人便遇到了第一波災民。
他們個個面色枯黃,瘦骨嶙峋。相互攙扶著,朝著南陽郡的方向,有氣無力的緩緩走來。
這種慘狀,和書本上的文字描述,完全不一樣。
黃御派人詢問一番,才知道。
原來,今年關中大旱,再加上戰爭,導致司州的糧食價格暴漲。
司州百姓吃不起飯,只能逃亡。
富饒安定的荊州,是他們的首選之地。
看著衣衫襤褸的逃亡百姓們,黃御心中不忍,便分發了一些糧食。
這個時候,糧食可不能隨便亂髮。尤其是在災情嚴重的司州。
僅用了半天的時間,黃御的‘仗義’之舉,便傳遍了整個司州南部。
越來越多的災民,朝著荊州而來。
誰能讓我吃飽了,我就是誰的臣民。在他們的心中,大漢朝廷,完全沒有一口吃的重要!
誰當皇帝,我一點都不關心。
我們只關心,哪裡能吃飽。
又往前走了幾十里路,黃御的‘仗義’之舉,被迫停止了。
雖然手中有糧,但黃御真的不敢再分發了。
人太多了,再多的糧食,也救不過來。
看著災民,黃御猶豫了幾分。提筆,給劉表去信一封。
一是勸劉表多行善舉,接納這些災民。
二是請劉表在沿途多設定一些‘賑災點’,讓更多的災民,可以活下去。
至於代價,黃御願意承擔所有!
為了這些毫不相干的人,黃御能做的,只有這麼多了。
至於劉表會怎麼選擇,黃御摸不準。
這可不是一口兩戶的災民,而是數以萬計的災民。
單憑荊州一地救濟,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