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目標是好事。”

“咱們老朱家雖然如今身居高位,已經很少需要下場親自廝殺了。”

“但是能夠一定程度的提升自己的實力,最起碼可以讓你減少被暗殺,又或者是死於戰場流矢的風險,如果能夠覺醒身體中隱藏的麒麟之血的話,那自然是最好的事情了。”

“雖然咱不指望你們像先生一樣,一人一劍斬殺兩千餘人,但是能夠成為百人敵、千人敵也不錯。”

“當然——”

“先生願不願意傳授你劍術,咱就不清楚了。”

“畢竟,你小子讀書的時候都是這麼敷衍的狀態,到時候學劍術也是這個態度,先生肯定不會樂意教你劍術。”

“.........”

聽見自家四子朱棣的想法,老朱同志也是頗為欣慰的說道。

以前朱慡、朱棡、朱棣三人,在學習儒家知識的時候,那可一個個都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狀態,如果不是太子朱標在那邊監督著,估計心早就飛了。

饒是如此。

他們學習的效率也不是很高。

畢竟,不是誰都能夠沉下心來學習儒家知識的,這實在是有點枯燥無味。

不可否認,儒家知識裡面存在著不少可取之處。

從先秦時代傳承到了現在,儒學能夠一直作為顯學而存活,歷經了數次戰亂而不倒,不止是因為它對於政治上的貢獻,也包含了儒學對於教化和教育方面的貢獻。

在古代。

先秦以前是貴族政治。

平民不要說做官了,看書都難,甚至連有個姓都難,老百姓本身說的就是這些有名有姓的國人,最普通的人,那是野人。

而秦始皇統一以後,整個政治進入了世家政治。

世家大族操縱這權力中樞,宰相的兒子還能做官,而平民的孩子就還是個平民,階級的固化讓社會失去了活力,就比如袁紹四世三公就是世家政治最典型的表現。

自科舉以來到唐末五代。

世家被徹底衝散。

如果說宋元明清有官僚政治的味道,但那也比世家政治要透明的多了。

但這裡就有了個問題,科舉考試選的是人才,讀書多才是成為人才的通道,最窮的窮人連書都讀不起還怎麼去考?

整個宋朝對士大夫極其放縱。

上層文壇鶯歌燕舞,而貧苦百姓則承受著高額賦稅出不了頭。

長此以往,官僚政治總歸會向著世家進行轉變。

科舉考的內容也是詩詞歌賦,和八股一樣沒有實際價值,反而更不適合普通老百姓。

所以這時候就需要統一科舉的內容,公平的選舉人才,這種極具個人傾向性的詩詞歌賦不應該作為科舉內容了,而要更加親民化。

朱熹提出的四書五經就成為了這樣的工具。

他的思想和孟子的思想是最適合作為忠君愛國的標杆進行大書特書的。

四書五經中對於天理、人性和中和的看法也更適合培養“君子”,於是明朝最終定下了如今看來有些蠢的八股取士。

但是。

這在那個年代確實如同高考一樣,是寒門學子唯一的出路。

到了清朝時期,八股取士的風氣是更加嚴重。

但是此時比起明朝來說已經更重視教育。

除了那些大型學堂和官辦學堂,很多民間學堂都出現了,讀書從娃娃抓起也是這個時代的特色,當然他們考慮的更多的,可能也是文化上的侵蝕,打算從精神上奴役漢人們,減少他們造反鬧事的機率。

朱慡、朱棡、朱棣三人的儒學成績不好,老朱同志也不會勉強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