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 “豐收號”漁船的第一網(第1/2頁)
章節報錯
漁船上也是一副忙碌的景象。
李永林正負責駕駛著船。
張建軍和魏師傅,還帶著一名船員,三人正對漁船上的各種裝置進行檢查,確保它們平穩執行。
李永民則帶著幾個船員,正在甲板上最後一次對拖網進行檢查。這檢查非常細緻,包括拖網上的拉繩,網板,浮球,鉛墜等等都要一一檢查到,這也算是為放網做的最後準備了。
其它人也都沒閒著,該整理漁網的整理漁網,整理蟹籠的整理蟹籠。
不得不說張老闆這漁船上的東西,還真的配置的非常齊全,漁船上常用的拖網就配置了三張,另外還配置了好幾張的粘網和兩百多個大的蟹籠。
這些蟹籠比李曉峰家之前的蟹籠又要大了不少,這是專門用於深海捕蟹的蟹籠。
所以他們接手漁船以後,船上基本上暫時就不用再增添什麼捕魚裝置了。
李曉峰表面上正全神貫注的盯著漁船上聲吶和探魚器,實際則在盯著地圖,尋找可以下網的目標。
漁船上的探魚裝置分為水平和垂直兩個方向。
負責水平方向探魚的就是聲吶。
聲吶對於漁船來說,就像是漁船的眼睛。
它會把聲吶波探測到的周圍情況,反應到漁船駕駛室的顯示器上,這樣漁船就可以瞭解到周圍的魚群情況了。
但是這種聲吶探測的範圍也並沒有多大,一般也就能探測到周圍兩三公里範圍內的情況,而且這個已經屬於比較先進的了,小一點的甚至只能探測到周圍幾百米的情況。
當然也有那種探測範圍比較遠的大功率聲吶,但那就不是民用漁船上能玩得起的配置了。
很多漁船為了精確定位魚群,還會配置一臺更小功率的聲吶,來近距離探測魚群和輔助放網作業。
他們漁船上的聲吶也就能探測到周圍四五百米的魚群情況。
如果說聲吶是漁船的眼睛,那麼垂直探魚器就像是漁船的“放大鏡”了。它是用來探測魚群的準確深度,以及魚群縱向高度的大小,從而及時調整網具在水中的深度。
但是這種垂直探魚器一般也就能顯示魚群的範圍,以及魚的大小,顯示不出具體魚的重量和數量。
所以李曉峰覺得如果要想在這中海,遠海獲得大豐收,還要靠自己的地圖。
另外還要說一下,雖然李曉峰在行駛著船長的權利,但是這艘漁船實際登記的船長卻不是他,而是他的老爸李永林。
這主要是因為李曉峰在漁船上也待不長,滿打滿算也就四十多天,不到五十天,他就要下船了。
不過顯然不管是他的老爸李永林,還是張建軍和李永民三個人都知道,這漁船能不能像它的名字一樣獲得豐收,還是要看自己這個侄子的。
所以他們對李曉峰行使船長的權利沒有任何問題,更何況平時的打漁過程中李永林也習慣了聽兒子的指揮。
至於船上的船員,三個船主都不覺得有問題,他們這些船員就更沒人管誰是船長了,只要能賺到錢,管誰做船長呢。
盯著地圖的李曉峰在心裡不得不說,這真的是離開海岸線越遠,資源也就越豐富。隨著這漁船越開越遠,他地圖上顯示的魚類的種類和數量也就越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