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筒木文明和最大的競爭者戰爭時,在決勝階段雙方都是用恆星這種常見的天體作為炸彈,在星系之間丟來丟去,用來毀滅對方控制的恆星系。

這場戰爭的痕跡至今都在,幾百個河系中層疊綿密的,誕生期相差不到兩萬年的星雲,就是當年恆星大批次被毀滅的殘骸。

這就是宇宙級別的地圖編輯能力,周文明要是能夠掌握這樣的力量,不要說在這個宇宙達到了無敵,就是到了星際大宇宙也能將三大種族鼎足而立,瞬間變成四大種族爭霸的格局。

所以說,所謂的行星級就是要將行星作為武器,這就是兩個大美女想多了。

周文明建造的三座行星要塞,為了能夠實現自我推進,實驗了非常多的方案,最終建造了虛擬黑洞引擎,以扭曲空間的方式實現推進。

行星的黑洞引擎規模是超乎預計的存在。

虛擬黑洞不能靠的太近,否則就會出現相互合併的重大事故,但距離太遠又難以填充足夠數量的黑洞。

所以降臨者將數百個虛擬黑洞緊密排列,形成直徑數千公里的巨大環形陣列,這就是黑洞引擎的一個基本單元。

這樣的巨型基本單元一共有九十六個,按照不同的角度和距離,構成了巨大的黑洞引擎。

這個引擎啟動後,每秒鐘都要消耗上百噸的物質,通常使用的是最容易收集到的氫元素。

虛擬黑洞吞噬掉大量的物質,就會因為消化不良產生噴射,以X射線的方式對外輻射能量。

海量的輻射能量來自於消耗的物質質量,質量損失被轉化為能量,這才有足夠的能量用來推動巨大的星體前進。

事實上,黑洞引擎的輸出效率雖然很誇張,但推動行星級天體依然是不足的,因此行星要塞的速度很慢,非常慢。

在六絃星系建造的第二座行星要塞經過兩年的加速,也才剛剛達到每秒四十七公里的速度。

至此駕馭這座行星要塞的降臨者不敢再加速了,再快下去,減速也是同樣巨大的麻煩。

如果是飛船,速度再快也能利用引力彈弓效應強行減速,但這麼大質量的行星要塞不能這麼做。

不是說目的地牧樹者星系就沒有能夠減速的天體,人家星系中心那麼大一個恆星在那,什麼樣的行星不能攔截下來呢?

只是行星級別的巨型天體以高速闖入星系,它的重力場會擾亂星系內的天體執行軌道,巨大的混亂之後必然是持續不知道多少年的天災。

搞不好,牧樹者星系的三顆生命行星都會因此遭到隕石雨的打擊,這可不是進入友好勢力的方法。

如今行星要塞能夠完成一半的行程,完全是依靠空間壓縮帶來的相對移動速度放大,它的星系間航行功能其實非常脆弱。

規模巨大的黑洞引擎也只能勉強為行星加速,任何生命個體想要推動行星,從物理學的角度上看,都近乎於不可能。

除非這個生命體本身就和行星具有相同的量級,就像星際宇宙蟲族中,那些正在向腦蟲進化的主宰們一樣。

它們一個個發育的比牧樹者真身更巨大,蟲族的基因底蘊和幽能掌控結合,就產生了能夠拖拽所在行星自由行動的奇蹟。

物理規則的本質就決定了,在微小的毫米尺度上,生命能夠舉起和搬運比自己大十倍百倍甚至千倍的巨物。

但到了米這個尺度上,能夠搬運的東西最多比自身重幾倍,所以能夠幫助生命突破這一極限的力量被稱之為超凡力量,就像自然能量、查克拉、源能、幽能等。

至於行星這個級別,就算是藉助超凡力量,頂多也就是挪動和自己相當的東西,也就是說想要推動行星,那就得首先長到行星那麼大。

想想自己要長那麼大,或者說像牧樹者古樹一樣,另外塑造類似大小的外身,大筒木輝夜和活蝓都直觀的感受到了不靠譜。

這得弄多少年?

至於生命體如何能夠突破這個極限,如何解決統一性問題,如何解決新陳代謝問題,她們兩個甚至都完全沒有想到。

不過輝夜和活蝓並不氣餒,暫時擱置“行星化”的遠大目標後,她們就掉頭研究能不能搞一個行星要塞作為自己的座駕。

因為能夠透過電磁力場掌控整個行星,理論上她們兩個是有能力單人掌控整個行星要塞的。

而且在電磁力場的保護下,黑洞引擎可以發揮出更高的效率,行星機動的速度也能得到有效的提高,那將是比崑崙山號更加威武霸氣的飛行器。

這一次油女鐵丸什麼都沒有說,因為解釋起來很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