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忍界開闢海底戰場,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那就是蟲子們必須得修改後才能適應海底戰鬥,這才能保證用同一種蟲子,同時可以應對地面戰鬥和深海的戰鬥。

其實大多數蟲子還好,比如說螳螂只要增加抗壓和水下呼吸的器官,再加上用於水下划水用的附肢,以及水下戰鬥專用的鉗子就可以了。

登陸作戰時就把這些累贅的附肢拋棄掉,螳螂就還是和原來一樣能跑能跳。

但是這不包括最麻煩的雷之巨蟲,這種巨蟲誕生於油女鐵丸與大筒木之戰的太空之戰時期。

在無限寬廣的地月軌道上戰鬥,雷之巨蟲從一開始就沒有考慮過自身體重以外形尺寸的問題,全心全意的追求防禦和攻擊力的最大化。

當油女鐵丸的注意力回到忍界中,在這個正常的重力的環境中,雷之巨蟲的體重就成了最大的麻煩。

雷之巨蟲在地面上已經經歷了實戰,電漿雷球相當的給力,只一擊就將角都打了個半死,最後落到了油女鐵丸的手中,現在已經是鐵丸的形狀了。

可巨大的體重導致雷之巨蟲在地面上行動極其困難,當時為了瞄準角都,巨蟲被通靈後使用六足轉身,花了足足十分鐘的時間才找到射擊角都。

如果不是油女鐵丸們用疊加的音波聚焦讓角都失能,並且首發即命中,角都可沒那麼好拿下。以當時雷之巨蟲的轉身速度,幾乎不太可能再次瞄準一位有了戒備的影級忍者。

就算是戰鬥進行的如此順利,戰鬥結束後結束通靈回到茶之國,雷之巨蟲的身體也已經出現了很多問題,尤其是六條腿的關節上出現了大量的裂痕,可以說是隱患重重,已經不能再戰。

其實,雷之巨蟲在地面戰鬥所需要做的調整還算比較簡單,只需要增加腿的數量,降低體重就行了。

當然,體重減少後巨蟲的威力不可避免要下降,但說實話,在忍界戰鬥也不需要這麼大的威力,堂堂不死忍者角捱了一發就差點被蒸發掉,這威力真的是大過頭了。

不僅僅是打人過分,就是讓雷之巨蟲去攻擊堡壘之類的防禦工事,電漿雷球的威力也偏大了。

命中角都那一發電漿雷球讓直徑十七米內的岩石都變成熔岩了,這樣的破壞力只需要達到五米就足夠了,真沒有幾個防禦工事能抗的住,就算是那些超級要塞,也就是多來幾發就能解決。

作為能夠從地面直接攻擊中空軌道的反衛星兵器,雷之巨蟲更適合在海洋中生存,有了浮力的幫助,靈活性就大大增加了。

不過雷之巨蟲只適合水面戰鬥,因為海水是優秀的導體,在水下面發射電漿雷球,在發射的那一瞬間就會被導電的海水分散開,變成超大範圍內的無差別電擊,射程為零且敵我不分。

怎麼看這都是在電魚,哪裡是作戰?

風之巨蟲也是相同的問題,在水面下就成了大型泡泡發生機。

所以,油女鐵丸的水之巨蟲或者冰之巨蟲出現之前,深海作戰蟲群沒有巨型的蟲子充當整個戰鬥力體系的支撐。

不過保衛深海母巢是否需要這種巨型蟲子也是個問號,因為沒有打過,沒有嘗試過,說不定在深海之下,大規模的中等體型蟲子組成的蟲群就是最佳的戰鬥模式。

這一切可以等到海底母巢群落建設完成,生產力大爆發之後,透過實戰的演習來驗證。

到那時,油女鐵丸掌握的生產力將會得到十倍的增長,尤其大型蟲子和巨型蟲子的生產能力增長,那將是百倍以上的爆炸性增長。

陸地母巢製造一隻巨蟲,需要專門挖掘出足夠大的洞穴,然後灌滿羊水充當孵化池。但海底母巢就可以在菌毯上隨意孵化巨型蟲子,只需要用一根絲吊住防止蛹被海流沖走即可。

實際上不會這麼簡單,油女鐵丸製造出巨大的管狀薄膜,將薄膜內的海水替換成蛹化濃漿,然後盤成蚊香的樣子,用三十六個錨點將這個巨大的蚊香固定在海床和母巢之間。

母巢將蟲子的種子投入管道的入口,種子順著管道流動,一邊流動一邊發育,當蟲子抵達另一端的出口的時候,就已經是完全發育成熟的蟲子了。

於是蟲子的製造就實現了流水線式的生產,並且可以同時生產巨型和大型的蟲子。也就是說,只要母巢獲得的能量、有機質和礦物質足夠,油女鐵丸就能夠將蟲子的製造速度從現在的基礎上擴大到一千倍以上。

忍界的海洋麵積遠比陸地更大,全都是無人涉足的空白區域。在這裡,油女鐵丸可以肆意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無限制的製造一座又一座母巢,就是這樣透過海洋中的擴張,成為忍界的實際掌控者。

和廣袤的海洋相比,陸地上的那點地盤就是真正的小意思了。

返回木葉村後,油女鐵丸進入了精神聖殿,他向在座的近百個化身提出了一個想法。

“大家幫我考慮一下,我們是不是可以先把水之國納入囊中?畢竟這是一個孤懸在海外,由大島組成的國家。”

“水之國的訊息閉塞,讓宇智波斑抓住了機會,但對我們是同樣是有利的。無論是等宇智波斑死後再去佔領水之國,還是直接動手將他趕走,我覺得我們都可以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