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公府焦急的等待了三天,李世民終於露面了。

只不過這一次露面也沒有持續多長時間。

只是在朝會上給群臣們說了句:“朕沒事。”

便又去了立政殿。

而一干想要求見天顏的大臣們,包括張拯和長孫無忌在內,則不出意外的又全部被擋在了宮外。

張拯與長孫無忌結伴而行走出太極宮。

不由得憂心忡忡的說道:“長孫伯伯,如今陛下,太子,魏王都在立政殿為皇后娘娘守靈,這長安只怕是要不太平啊。”

長孫無忌眼眶通紅,他也沒料到長孫逝世後李世民會是如此作態,就連他這位大舅哥也不見。

親妹妹逝世,長孫無忌又怎能不心痛,更別說連最後一面都沒來得及見。

只是身為帝國宰相,如今陛下已經不理朝政,他再是悲傷,也不得不與房玄齡一道扛起這個帝國的擔子。

聽張拯說得憂心,長孫無忌搖搖頭道:“無妨,有房相與老夫在,些許宵小翻不起什麼風浪,老夫現在只擔心陛下的身體,娘娘已經逝世了,若陛下也倒下了,唉!”

……

時間不知不覺已經過去了四個月。

這四個月裡,李世民偶爾會在朝會的時候露面,但更多的時間還是守在立政殿裡。

好在大唐的兩位宰相還算給力,在李世民未曾上朝的日子裡,也未曾出什麼大的紕漏。

十一月庚寅,這一天是長孫皇后出殯的日子。

由於長孫皇后去世時曾留下遺言:“妾生無益於人,不可以死害人,願勿以丘壟勞費天下,但因山為墳。”

所以長孫的葬禮便顯得有些寒酸。

陪葬品沒有金銀珠寶,一切陪葬器具都用陶器和木頭製作,有那種樣子即可。

而長孫的陵寢,也依照長孫的遺言,僅僅在九嵕山上開鑿了一個可以容納棺槨的洞室。

長孫出殯這天,整個長安萬人空巷,百姓們皆披麻戴孝。

張拯也在送葬的隊伍當中。

張拯而言,他對長孫的情感很複雜。

一方面惋惜於這個千古賢后的逝世,一方面又對自己沒能改變這個女人的命運而感到有些愧疚。

可惜,現在說什麼都沒意義了。

長孫的棺槨已經出了城,即將葬進九嵕山的昭陵之中。

李承乾在最前面撫靈而走,身後跟著李泰,李治等人。

李世民則是神色木然的徒步而行。

作為帝王,不乘坐任何工具前來送靈,已是他能做到的極限。

來到九嵕山,隨著太史令李淳風將一封祭奠文表焚化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