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五章 李淵駕崩
章節報錯
一日的朝會即將結束,李世民和房玄齡互相對視一眼,都從彼此的眼神裡看見了一絲滿意的神色。
讓老實人戴胄背這個鍋,兩人心裡完全沒有心理負擔。當真是好一幅君聖臣賢君臣相得狼狽為奸的模樣。
老實人戴胄哭暈在廁所。然而,正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又所謂夜路走多了總會遇見鬼,再所謂……就在李世民和房玄齡互相都滿意了,正準備下朝之後君臣相約痛飲慶祝一番之時。
一陣慌亂的尖叫聲忽然自龍首原方向一路傳到了太極宮。
“報,陛下,不好了……”一群宮人苦天喊地絲毫不顧禮官青筋暴起的面容,無視了滿殿朝臣闖進了太極宮朝殿外的廣場。
“慌什麼,朕好的很。”聽見宮人的哭嚎聲,李世民的心中忽然咯噔了一下,正欲出言呵斥一番這些不懂規矩的宮人。
卻不防宮人還未踏進太極宮大殿,便齊齊跪倒在地悲呼道:“陛下,太上皇,駕崩了……”
“什麼!”李世民驚呼一聲,驟然自龍椅之上起身。
“太上皇,駕崩了……”宮人痛哭,跪在大殿之外不停的朝李世民磕頭。
而龍首原,正是李淵所居的大明宮方向。大明宮於貞觀八年開始修建,修建之初就是作為李淵的寢宮之用。
卻沒想到李淵才搬進去不到一年時間,就甍於其中。滿殿君臣也是被宮人帶來的訊息震驚得無以復加。
李世民站在龍椅之上,彷彿已經被這個突如其來的訊息驚得失去了思考的能力。
太上皇李淵駕崩,恍如晴天霹靂一般的訊息在皇宮之中炸響,濺起的水花迅速以長安為中心,向大唐的四面八方溢散開來。
“陛下,陛下……”下一秒,群臣的臉上佈滿了哀容。王德一臉悲痛的站在李世民身旁,小聲的呼喚了兩聲呆立當場的李世民。
李世民精神恍惚了一下,彷彿承受不住這個訊息帶來的巨大打擊,腳下踉蹌了兩下。
眼中瞬間流下兩行清淚,臉上的表情一瞬間被悲痛填滿。也不知是因為聽到李淵駕崩的訊息而悲痛,還是因為上皇駕崩,依照禮法不得妄動兵戈而不能出兵薛延陀而不甘。
“擺…擺駕,大明宮……”李世民一臉哀容的走下了龍椅,不等群臣有什麼反應,便踉踉蹌蹌的朝龍首原方向而去。
滿臉悲容的群臣連忙跟在李世民身後,一群人浩浩蕩蕩的朝著大明宮趕去。
太上皇駕崩了,這個訊息太驚人了,群臣必須前去確認之後才能明發天下。
剛剛還準備背鍋的戴胄心中狂喜,有意識的落後了幾步,悄悄的混進了武將的佇列裡面。
“老戴,好運道啊。”程咬金一臉悲切的低著頭跟在隊伍後面,看見了同樣一臉悲切的戴胄,忽然低聲朝戴胄咕噥了一句。
“哼!”一臉悲切之色戴胄冷哼了一聲,並未搭程咬金的茬。但心裡面卻是無比的認同程咬金這句話。
確實好運道,原本自己都已經做好了獨自承受來自書院那群老夫子的狂風暴雨的準備。
誰能想到在這個時候太上皇忽然駕崩了。真是,崩得好哇!若非是滿殿君臣都在場,戴胄真的很想找一個密室獨自一人好好狂笑一陣。
李淵駕崩,整個大唐至少半年時間不得妄動刀兵。半年啊,對於民部來說,半年的時間可以操作的地方太多了。
而且最重要的是,既然李淵死了,那大明宮就沒有修的必要了。省下來的錢夠大唐打多少場仗啊?
有錢了!這是戴胄心裡升起的第一個想法,其次才是其他。當然,這個時候,該悲傷還是得悲傷,一定要忍住,千萬千萬不能笑出來………………李淵駕崩的訊息對於西州來說太過遙遠,許敬宗和張拯依舊在推杯換盞,兩人臉上都掛著招牌式的微笑,彷彿方才的齷齪完全沒有發生過一樣。
“許叔父,請酒。”
“張賢侄請。”酒過三巡,兩人無視了西州刺史府之中一群屬官強堆笑容的臉,彼此之間的試探交鋒卻一刻未曾停止。
“老夫聽說賢侄素喜錦衣華宅美食俏婢,所以特意在西州城中劃了一片地方為賢侄修建了一座縣伯府。這美食一道,無人可出賢侄其右,老夫丟不起這個人啊。而俏婢嘛,據說賢侄出任西州依舊是佳人相隨,想必賢侄也看不上西州城內這些庸脂俗粉,老夫也就不找來礙賢侄的眼了,只是這府邸,還請賢侄不要推辭。”許敬宗已經有些微醺,姿態也逐漸放浪形骸起來。
一把抓住了張拯的手,便將一串鑰匙塞進了張拯的手裡,而後死死的篡住張拯的手不鬆開,彷彿就怕張拯不收一般。
張拯同樣臉色微紅,聽許敬宗說他還給自己修建了宅子,眼中忽然露出感動之色,一把拉住許敬宗篡住自己那隻手。
感激道:“哎呀,小侄何德何能,何德何能啊~只是叔父的拳拳愛護之意,小侄又怎敢推辭。尊長賜,不敢辭,小侄便厚顏收下了,但叔父也要相信,我張拯也不是那等不知好歹之人,叔父此番愛護之心,小侄他日必有‘後’報。”
“哎,某與爾父同為秦王府潛邸舊臣,共事多年更是情同兄弟,賢侄若是說這些,未免太見外了。”許敬宗笑呵呵的朝著張拯笑道,篡住張拯的手卻越發用力。
“叔父恩德,小侄銘記於心,只是叔父按照縣伯府的規格修建的府邸,若是隻居住小侄從長安帶來的人馬未免顯得有些空曠。”不等張拯語畢,許敬宗便一臉大意了的表情,恍然道:“哎呀呀,是老夫考慮不周了,是該有些看家護院的,賢侄莫怪,賢侄莫怪。”
“叔父言重了,小侄心中只有感激,哪來半點怨憤之意。”張拯笑呵呵的看著許敬宗,一幅推心置腹的樣子。
若是讓不明所以的人聽見兩人的談話,還真是能看見一幅尊老愛幼長幼有序的和諧場面。
只是這場談話其中的心眼子,就只有兩人心裡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