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鄒國公府,百無聊賴正在調戲小綠裳的張拯突然打了兩個噴嚏。

“奇怪,難道有人在唸我?”張拯揉了揉鼻子,渾然不知嫂子柳氏還未回到長安,卻已經在準備為他挑選未來的媳婦兒了。

調戲了一會兒小綠裳,張拯也覺得沒什麼意思。這妮子隨口說兩句葷話臉就紅了,一點兒成就感都沒有。

所以張拯決定去看看兩位兄長在幹嘛。穿過幾個迴廊,張拯來到了二哥張大素的院子,卻發現二哥不在。

拉來府中下人一問,原來二哥三哥都被老孃拉去做苦力去了。問清楚地方,張拯信步來到後院的一個房間。

卻是老孃將二哥三哥都拉過來寫拜年貼了。所謂百節歲為首,唐人對於一年當中最為濃重的一個節日:“元正”。

比之端午中秋之類的傳統節日要重視得多。比如元正的時候,長安的夜晚是不宵禁的,不僅不宵禁,民間還會自發組織廟會,燈會,儺戲等活動,夜晚的長安熱鬧至極。

而官員不僅放假七天,還會有豐厚的賞賜發下。這七天內,除了元日與人日的大朝會之外,官員亦會參與到民間與民同樂。

大唐的元正除了放爆竹,貼彩紙之外,亦如後世一般有守夜,壓歲等活動。

而其中比較重要的一環就是拜年,唐人更加重視家族血親。元日早上,大家族裡老人們的子孫後裔們早早的就給家中的長輩們行禮拜年。

而關於拜年的禮儀,大唐還有專門的規定,男性以雙膝跪倒叩頭為主,女性則不需跪地,站著往前彎腰一拱手就行。

這也是唐朝的一個特色,女性們大方自然,透露著唐朝開放包容的氣概。

而元氏將張大素張大安拉來寫年貼,這個年貼就是用來拜年的。按照唐朝的習俗,拜年時一定要帶上

“拜年帖”。拜年貼的發明者,正是當今皇帝陛下李世民。李世民用赤金箔做成賀卡,御書

“普天同慶”,賜予大臣。這一形式迅速在民間普及,人們不可能都用金箔,便以梅花箋紙替代,這種

“拜年帖”當時也被稱為

“飛帖”。大唐的百姓,連過年的方式都顯得慷慨大方。在元日這天,長安城裡家家戶戶都設有酒席,客人們走到哪裡,就在哪裡用餐。

主人家一般都不會吝嗇。所以,當時的唐人不管拜年拜到誰家,都有美食可以享用。

而享用美食的憑證,就是這

“拜年貼”。可以說,大唐的繁榮開放與包容,上到朝堂,下到百姓,就體現在唐人的方方面面。

而寫拜年貼也是很有講究的,有寫給相熟的親族的金貼,有寫給四鄰的飛貼。

比如過了元日,張拯需要去舅舅元德操家拜年,就要先遞上金貼。這就是唐人浪漫的地方,不論做什麼事情,都非常的有儀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