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 你再好好想想(第1/2頁)
章節報錯
“似乎,有些道理。”聽完張拯的話,李世民和諸將同時深思起來。張拯的意見是一個很好的思路,事物的發展是沒有盡頭的。
正如張拯所說,火器剛剛現世就展現出來驚人的威能,那若是繼續往深處鑽研呢。
有了張拯提供的思路,李世民想的則更多了一些。火器可以如此,那其他東西是不是也可以如此。
比如工部,兵部等埋頭實幹的國家部門,是否可以再次進行細分。將行政與研究分割開來,是否能加快促進整個大唐社會的發展呢。
只是一個思路,李世民的思緒便散發得很遠。一瞬間就想到了很多種似乎可行的方式,每一種都能加快累計大唐的國力。
但這些都是後話,思路是思路,實踐是實踐。這一點上李世民分得很清楚。
歷史上從不缺少善政下到地方就變惡政的例子。當前最重要的還是迴歸眼下,著手解決火器誕生所帶來的問題。
單獨成立一個部門來完成火器的製造,監管,裝配等問題,說起來簡單。
但實際操作起來要面臨的問題也不少。且不說國家財政的支出能否承擔,火器歸根結底還是一件武器,歸管軍器監的兵部能否同意。
三省宰相能否支援單獨成立一個研究新式武器的部門。就算能順利成立了,必然要設定官員進行管理,有官職便有利益牽扯。
如何保密,如何進行調配,造出來的火器優先裝備哪一支部隊……種種繁瑣的事物絕對不是三言兩語一拍腦門就能決定的。
即便是如今在李世民眼中略顯粗糙的三省六部的行政管理模式,那也是經過了中原王朝上百年的磨合試驗才最終成型的。
這就是所處的高度不同,看待一件事物的方式也不同。在張拯看來,這就是李世民一句話的事情。
但李世民看見的,則是其背後的各種牽扯。就像大唐皇家書院的成立一樣,張拯最直觀的感受就是一場場刺殺,還有一封封彈劾自己的奏摺。
雖然來自後世的知識和經驗,以及對歷史大勢的瞭解,能讓張拯很迅速的抽絲剝繭找到其中複雜之處的核心。
但有些東西不是你有眼光,有見識就能搞定的。所以,張拯能看到的東西,李世民能看到,但李世民所要考慮的東西,張拯未必能全盤考慮得到。
對於李世民來說,大唐皇家書院是必須要成立的,這是為了大唐盛世打下百年之基,有些許犧牲他完全能夠承受。
但是這新式武器嘛,或者說火器。對於大唐軍隊來說,則是錦上添花的感覺更濃一些。
畢竟,就算沒有這東西,唐軍一樣天下無敵。
“既然你心中有腹稿,那回去之後擬個摺子給朕看看,另外,人日的大朝會你也來參加吧。此事幹系太大,朕需要仔細思量一番。”最後,李世民出言一錘定音。
沒聽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張拯有些詫異,難道是自己說得還不夠清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