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都是魏徵乾的(第1/2頁)
章節報錯
王氏晉陽這一支的家主王淵正在書房捧著一本«公羊傳»細細品讀。
不時的搖頭晃腦,看得津津有味。讀至精深處忍不住撫掌嘆妙。
若是讓張拯看見,大唐最大的不穩定因素,五姓七家之一的太原王氏。
家主竟然抱著一本«公羊傳»在讀,少不得要譏諷幾句。
«春秋》一書,乃是儒家門下鉅著。
而«公羊傳»、«左傳»、«穀梁傳»這三本鉅作,皆為解讀註釋«春秋»一書而作。
三本書背後,又分為公羊學派,左氏,穀梁學派三個文化學派。
每一家,對«春秋»一書的解讀都有所不同。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以董仲舒為首的公羊學派逐漸成為了影響朝堂的主流學派。
而公羊一脈,主要宣揚的思想就是維護大一統,維護宗法制度。
同時也主張限制皇權,提出天人感應,以及針對邦交異族的夷夏之辯,大復仇等核心思想。
而世家門閥的存在,本身就是影響社會和諧安定最大的不穩定因素。
教育壟斷,土地兼併,左右朝堂,役使百姓如牛馬等等。
與公羊一脈所宣揚的大一統思想,完全就是在兩條車道上跑的車。
如果大唐有反派的說法,那王淵就是反派角色中最大的Boss之一。
這樣的人,竟然在看一本怎麼維護大一統王朝的書,豈不是很可笑。
然而,所處的角度不同,看待事物的方式也不同。
王淵可沒有身為大反派角色的覺悟,恰恰相反,王淵身為太原王氏這個宗族的大家長。
一切的所作所為,完全是基於維護家族的整體利益這個觀點出發的。
而這也是貫穿中華上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的主流思想。
所以在王淵看來,張拯又何嘗不是影響王氏的利益結構的大反派呢。
說起來,兩人都沒有做錯什麼,只是站的角度不同。
張拯從小所接受的教育,讓他沒有辦法接受損壞大多數人的利益來滿足自己的私慾。
而王淵所受到的教育,則是一切以維護家族利益為先。
為此,他可以對無辜的百姓伸出手。
拿走他們碗裡的最後一粒糧食,以此來保證王氏族人吃飽肚子的權力。
前後相差了一千多年的價值觀不同,導致他們天生只能站在對立面。
“大老遠,官兵又來了……”
王淵讀書正讀到精彩處,突然聽得外面傳來府中下人的喊叫聲。
不由得心中大怒,頓時沒了讀書的心思,想把手中的書砸在地上洩憤,正要付諸行動之時。
卻突然想起來,這本書乃是南北朝時期遺留下來的孤本,異常珍貴。
然後小心的把書放下,準備換一個東西來砸。
順手抓起桌子上的硯臺就砸在了地上,口中怒道:“欺人太甚,欺人太甚,三番五次圍我祖宅,真當我太原王氏是軟柿子好捏不成。”
然後轉身準備走出書房,突然又想起似乎剛才自己用來洩憤的硯臺。
是取嶺南端州端石,經由匠人數年打磨所做而成的端硯,心中忍不住陣陣肉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