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下來的半個多月時間裡,方彥基本上是在家宅著,專心於《投名狀》劇本的寫作。

因為《投名狀》是由「刺馬案」改編,所以方彥翻閱了不少的歷史資料,進一步瞭解了這個著名的刺殺事件。

「刺馬案」作為清末四大奇案之首,這裡面的情況複雜程度,真的是一時半會說不清。

現代的大部分學者認為,「刺馬案」不僅是一個奇案,更是一個不能明查的案子,裡面牽扯的黑幕太多。

1868年,曾國藩調任直隸總督,而接替他「兩江總督」位置的人正是馬新貽,此時的馬新貽也是慈禧的心腹大臣,可以說在當時的清朝,能跟曾國藩一教高下的只有馬新貽。

馬新貽被刺是在回家的路上,按道理來說,總督回府身邊肯定少不了跟隨的侍衛,同時街道兩邊也站滿了圍觀的群眾。.

可就在此時,人群中突然竄出一個人來,手拿狀紙大呼冤案,撲通一聲就跪在了馬新貽的面前。

馬新貽也是見過大場面的人,對於這樣的冤案他見得太多了,因此並沒有表現出驚訝的表情,而是淡定地拿起狀紙就看,可就在他還沒有看完的時候,申冤的人又有了新動作,掏出匕首就朝馬新貽刺去。

刺客的這一刀命中要害,第二天馬新貽因搶救無效,去世了。

兩江總督被刺殺,這絕對是一件重大案件,刺客難逃一死,但刺客在刺殺馬新貽後喊出的兩句話,讓所有人認為,此人背後必定有人指使。

刺客當時大喊的話:「刺客就是我張文祥,養兵千日用在一朝」。

何為「養兵千日用在一朝」?那不就是說張文祥刺馬案,不是個人恩怨,而是有人在背後指使。

但是後面的審訊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張文祥說自己刺殺馬新貽完全屬於個人恩怨,因為自己的妻子被人霸佔,家裡財產被人搶奪,找馬新貽告狀,可是馬新貽並沒有受理,因此一怒之下就要殺了馬新貽。

對於這個原因無人相信,你說這張文祥不找奪妻之人報仇,為什麼要刺殺不理案件的馬新貽,殺了朝廷命官,身上的罪責不是多了一條嗎?

當時慈禧看到這樣的奏摺後,非常的生氣,她認為此案件中肯定存在著官員的包庇,因此下了一道懿旨,著令曾國藩和刑部尚書鄭敦謹,兩人赴南京二審刺馬案。

經過一個多月的事件,兩人終於提交了審理後的報告,但這份報告並沒有什麼新奇,只是在原有的報告中多出了一條,說「馬新貽任閩浙總督時,曾查封過與海盜勾結的典當行,由此斷了張文祥的財路」。

雖然多了一條,但終究還是張文祥的個人恩怨,並沒有查出張文祥是受了誰的指使,顯然對於這份報告,慈禧還是不滿意。

畢竟案件中存在的疑點太多,跟海盜勾結的張文祥,犯著跟海盜一樣的罪責,那是滿門抄斬的大罪,他又怎麼敢光明正大的出現在朝廷命官面前,甚至上前告狀。

慈禧對這個結果還是不滿意,案件一拖半年之久不能結案,民間流言蜚語四起。

最普遍的說法是情殺,張文祥在做捻軍頭目的時候,俘虜過在清軍當將領的馬新貽,馬新貽趁機勸說張文祥投靠清廷,張文祥被馬新貽的言語勸服,於是叫上他的兩個兄弟曹二虎和石錦標與馬新貽四人一同結拜,投奔了清軍。

從此以後,馬新貽的官運越來越旺,卻見利忘義疏遠幾個結拜兄弟,又因為看上了曹二虎漂亮的妻子,竟設計將曹二虎害死,於是張文祥一怒之下要為兄弟報仇。

這個說法典型就是八卦流言,民眾喜歡愛恨情仇的狗血故事,並不明白什麼政治鬥爭。

「刺馬案」可信的說法是政治謀殺,曾國藩一手建立的三十萬湘軍,是為了對抗太平天國,而此時太平天國已經不在了,那三十萬湘軍就成了慈禧最大的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