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這條過了!」

這第一場戲本來就很簡單,憑藉梁家暉和餘南的演技,自然是很輕鬆的透過了。

接下來劇組又召叢集演,拍攝一些逃荒災民的鏡頭,有人拿著柺杖有氣無力的走著,有人身體虛弱乾脆是躺在地上,總之突出當時年代的悲慘情況。

《投名狀》的故事背景是太平天國時期,自古大的動亂往往與自然災害難緊密相關,太平天國起義前十年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十年。

1841—1843年黃河連續三年決口。1846年,全國很多省份都發生了持續旱災。1848—1850年,東南各省又出現了「大水奇災」。

尤其是在偏僻貧窮的桂省,大的自然災害就發生了20多起,自然災害加劇了社會矛盾,為了生存爭奪土地、水源和生存空間的土客械鬥最終導致了太平天國起義。

1853年3月,太平天國定都天京,這一年全國還未從黃河決口的巨大災難中緩過氣來。江蘇等地又接連發生了大地震,地震一直持續到第二年,蘇、浙一帶地區的地震仍然陸續發生。除了地震之外,很多地區還發生了水旱災害。

1855年至1856年,太平軍在贛省、皖省、鄂省等地取得了一系列勝利,但此時長江流域很多地區的旱災依然嚴重,在戰亂不止的情況下,旱災情況越加嚴重。

由於乾旱持久,湖泊乾涸、土地龜裂,氣候異常乾燥,致使蝗蟲蔓延。太平天國統治區內大部分地區遭受蝗災,遍野飛蝗,蝗蟲所過之處禾稼蕩然無存。當時的人記載道:「蝗蟲食禾如疾風掃葉,頃刻而盡。」

由於大片莊稼被吃光,很多地區秋後顆粒無收,糧食價格暴漲,饑民遍野。

情況嚴重到什麼程度?據文獻資料記載:「江北大飢,鬥粟值金一兩」,「兩淮人相食」。

在揚州地區「鄉民苦無水飲,田中禾盡槁。飛蝗蔽日,翅戛戛有聲。」

在常熟地區,「禾稻剛秀,非頭即根咬斷,即千百畝,亦可頃刻而盡」。

嚴重的旱災和蝗災,給太平軍的徵糧帶來了極其嚴重的困難。為此清軍曾歡呼不已:「蝗蟲將瓜、鎮、金陵賊種之稻全行吃完,此所以克復有期。」

如此境地,太平軍如糧食可供應,緊張的糧食供應使得軍心漸漸動搖,生存更加艱難。

對於這種情況,曾國藩曾在奏摺中說道:「目下蕪、繁、南、宣、太、石、青等縣糧食甚少,民與賊均有乏食之慮。」

在此情況下,太平軍的徵糧隊不得不採取過激手段徵糧,太平軍與農民之間的矛盾更加激烈,農民暴動情況時有發生。

從歷史上來看,太平天國運動持續14年,席捲江南十餘省,乃華夏農民運動的最高峰。

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主要原因,有多種理論與說法,但實際上有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因是不容忽視的,那就是糧食問題。

正是因為天災和人禍,導致當時的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吃不飽飯,才會出現《投名狀》裡趙二虎和姜午陽那樣的強盜團伙。

一部電影的製作質量好不好,往往是從一些小細節體現出來,方彥拍攝這些災荒鏡頭時很認真,想要儘可能的展現出《投名狀》的亂世時代背景,一拍就是一下午。

到了晚上,劇組眾人匆匆吃完了飯,又繼續開始夜戲拍攝。

「燈光注意一下,光線暗一點不要調的太亮!」

「道具師,這個碗不夠舊,再換一個!」

今晚準備拍攝的夜戲,緊接著白天拍攝的劇情,蓮生把龐青雲救了下來,兩人在一個廢棄的破房子裡過夜。

對於龐青雲和蓮生這兩個角色來說,這場夜戲算是人物命運的轉折點,因此十分重要。

本來不需要參加的姜紋和劉德樺,也找到一個角落坐了下來,準備看一下樑家暉的發揮。

隨著開始的聲音響起,梁家暉和餘南瞬間入戲,開始了自己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