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朋友,歡迎你參加本次電影節!”

莫利茨·德哈德爾給了張藝某一個熱情的擁抱,看得出來他們兩人的關係很不錯。

“莫利茨,很高心再次見到你。”

張藝某笑呵呵的回應說道,想當年他的第一個歐洲三大電影節獎項,就是金熊獎,所以一直以來,他都對柏林電影節充滿好感。

“說起來,有件事我還要找你算賬。”

莫利茨拍了拍張藝某的胳膊,語氣調侃的說道:“我之前邀請你擔任評委團主席,你為什麼拒絕啊?”

“咳咳……這件事不是說過了嘛,我這一年拍電影太累了,實在是沒有精力來當評委。”

張藝某窘迫的摸了摸鼻子,說話的時候情不自禁的看了老情人一眼。

讓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拒絕莫利茨之後,對方居然把鞏利給找來了,這波操作真可謂是鬼才。

“張,你身邊的這位年輕人是誰啊?”莫利茨看著方彥,好奇的問道。

“你瞧瞧我這腦子,差點忘記介紹了。”

張藝某拍了拍額頭,連忙介紹說道:“這位是方彥,他和我一樣是華夏導演,並且他的電影《可可西里》也入圍了本次柏林電影節。”

“方——彥?”

莫利茨覺得這個名字有點耳熟,他低頭沉默了一會兒,突然恍然大悟地拍了下手掌。

“我想起來了,去年的最佳短片金熊獎得主就是你吧?”

“沒錯,莫利茨先生。”

方彥微微欠身,滿臉微笑說道:“很榮幸您能夠記得我。”

“哈哈,看來我的記憶力還是不錯的!”

莫利茨親切地握住方彥的手,眼睛裡滿是欣賞的目光:“你拍的《調音師》讓人非常驚豔,可以說是柏林電影節近十年來最優秀的短片了。”

“謝謝您的誇張!”方彥沒有想到莫利茨如此熱情,頗有受寵若驚的感覺。

歐洲三大電影節,對於華語電影的態度各不相同,其背後電影節主席的影響力很大。

首先是戛納電影節,大眾普遍認為它是三大電影節裡含金量最高的,因此獲獎難度也是最大的。

到2022年為止,華語電影只有陳凱哥的《霸王別姬》在1993年拿過一個金棕櫚,而且鮮為人知的是,這個榮譽還是與紐西蘭女導演簡·坎普的《鋼琴課》共同分享的。

從90年代開始,戛納電影節一度成為華語電影最熱鬧的海岸線,像張藝某的《活著》、王家偉的《春光乍洩》、楊德長的《一一》等電影,雖然沒能拿下金棕櫚,但也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直到千禧年之後,戛納電影節新主席耶裡·弗雷莫上任,由於他不太待見華語電影,此後的二十年裡華夏電影人基本上是顆粒無收。

相較於戛納電影節,柏林電影節對於華夏電影的態度,真的是很友好了。

柏林電影節是華語電影,尤其是內地電影在國際影壇起飛的地方,“福地”之說由來已久。…

與歐洲其他兩大電影節相比,柏林最年輕也最先鋒,它在亞洲電影的發掘上先走一步,從張藝某的第五代到王小率的第六代都以柏林為突破口,等到聲名鵲起了,再轉戰威尼斯和戛納。

同時,柏林電影節對華夏電影人的信任,也是其他電影節無法比的,幾乎每屆電影節都有華夏電影人擔任評委,像今年的鞏利則是前無古人的首位華人評委團主席。

“方導你好,我是鞏利!”

第一次見面,鞏利主動伸出自己的右手,方彥看見後趕緊握了上去。

“鞏利老師你好!”方彥開玩笑的說道:“我從小就是看你的電影長大的,今天總算是遇到真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