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一章 憤怒的姜友興(第1/2頁)
章節報錯
銷售公司的新址一週後確定了下來,新地方離一分廠不算太遠,位於一分廠東北方向不到5公里處。
選擇這裡主要是交通便利,一來600米開外就是火車貨運站,二來離國道也近。
這個地方原本是屬於鐵路局的,地方很大,裡面有一幢五十年代建的蘇式三層小樓再加兩個大倉庫,有水有電,還有通電話,雖然建築有些老舊,倉庫也很簡陋,不過孫耀良和宋援朝親自去了一趟後就把這地給定了下來。
倉庫需要重新弄一下,原本的倉庫是作為堆場倉庫的,不符合宋援朝的需求,所以必須在原來基礎上再進行整改。至於辦公的小樓也是如此,荒廢了兩年多,裡裡外外顯得破破爛爛,還得好好收拾。
這些事都交給了孫耀良,經費直接從銷售公司賬上走,先把辦公室給收拾出來,再添一些辦公桌椅和其他辦公用品什麼的,銷售公司人員就能轉移到那邊先上班了。
倉庫這邊可以等些日子,根據施工計算九月中旬前全部完成就可以了,目前一分廠的倉庫還能使用,新品生產也沒這麼快,不需要這麼著急。
一切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雖然泉林廠有樣學樣也搞起了直供銷售模式,可在金陵本地市區範圍的市場基本被一分廠提前佔領的情況下,泉林廠並沒有採取和一分廠硬碰硬的姿態,而是搞起了迂迴包抄,從郊縣地區和馬城、京口兩市入手。
隨著銷售策略的改變,泉林廠在這幾個地方的進展不錯,很快就開啟了局面。
僅僅一個星期下來,之前困擾鄭國元的銷售問題徹底得到了改善,隨著後續市場鋪開,廠裡的庫存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減少,不斷運出廠去從那些銷售終端再賣到顧客的手中。
銷售問題的解決讓泉林廠上下全都鬆了口氣,甚至為自己目前的產能犯起了抽。
直接跳過供銷社和三大公司,把銷售鋪設到終端,雖然繁瑣些,人力消耗也大,但結果卻是值得的。
這些困難都能克服,尤其現在人力成本簡直可以忽略不計,對泉林廠來說並不算什麼。現在每天的銷售數額不斷上升,如果按照這個速度來計算的話用不了多久就趨於飽和了。
泉林廠不是大廠,只是一家小廠,從規模來說還不如一分廠呢,僅僅馬城和京口兩市的銷售渠道就足夠泉林廠消化產量,更不用說泉林廠還打通了郊縣地區的渠道。
這幾天鄭國元一直提著精神,密切注視著銷售的情況,生怕出點問題。
之所為會這樣,除了這種銷售模式是第一次接觸,雖然有著一分廠的成功例子,但拿來用後泉林廠是否能夠透過這種模式開啟局面,鄭國元不能百分百保證。
二來,他更關注的是一分廠那邊反應,畢竟這種銷售模式是一分廠想出來的,自己照貓畫虎做的暗搓搓,難保不被一分廠知道,萬一一分廠瞭解情況後做出什麼反應,雖然鄭國元個人不怕,可一旦影響到了泉林廠剛剛展開的銷售工作,弄不好會給他們的業務帶來影響。
半個多月很快就過去了,一分廠那邊似乎沒任何反應,彷彿直到現在都不知道泉林廠這邊的小動作。鄭國元提起的心倒也慢慢落了下去,他琢磨著只有兩個可能,一個可能是一分廠根本就沒注意到自己,另一個可能就是一分廠知道了卻沒在意。
也許和自己當初的判斷差不多,畢竟一分廠規模雖比他們泉林廠大些,產量高些,卻依舊是有限的。
以一分廠的產量和目前控制的銷售區域情況來看,一分廠的銷售已經達到了飽和,根本沒多餘的精力去顧忌其他地區的市場。
這樣也好,大家心照不宣幹各自的,井水不犯河水。
在安心的同時,鄭國元暗暗也起了擴大產量的想法,既然這個銷售模式好用,為什麼就不能利用這個模式繼續擴大呢?泉林廠是小廠沒錯,可誰能保證一家小廠就不能成為大廠?
和優民食品廠的姜友興不同,鄭國元是知識分子出身,想問題更深入更全面,而且他在泉林廠幹了不少年了,做夢都想讓泉林廠壯大起來。
以前在計劃經濟的體系下泉林廠沒有這個機會,現在市場已經開放了,當鄭國元透過這一次銷售模式的改變一下子就開啟了眼界,以前覺得很難的東西突然變的簡單起來。
鄭國元覺得,只要有足夠的銷售支撐,那麼泉林廠現在的產量哪怕翻上幾番都沒問題,如果能做到這點,那麼自己一直夢想讓泉林廠成為大廠的希望就有可能實現。
鄭國元越琢磨越可行,立即就把趙德和肖強找來商議,準備摩拳擦掌大幹一場。
而在泉林廠三個人關起門來商議的同時,優民廠的姜友興在辦公室裡臉漲得滿面通紅,拍著桌子破口大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