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七十五章:封官賜爵(下)(第1/3頁)
章節報錯
奉天殿外,杜如晦、張仲景、李嗣業、王守仁四人因距離奉天殿最近,殿內的廷議他們也能聽得清楚。
此時聽完房玄齡的奏議後,在心中思索此策是否可行的同時,也在想著是否可以再加以補充。
對於他們而言,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他們都明白,如果此刻能夠在當今皇上與滿朝文武面前顯露出自己的才華,之後賞官時,待遇也會隨之增加。
因此,全都皺著眉頭。
殿內,王勐見群臣都在小聲地議論,不由自主看向面色沉靜的諸葛亮。
他心中倒是有補充的內容,但他既不是忠良之後,也沒有當官的父親,因此心中忐忑。
不知道該不該出列上奏。
諸葛亮感覺到王勐的注視後,側頭看了他一眼,只見他神情中既有忐忑不安,也有躍躍欲試。
稍一思索,諸葛亮就明白他的忐忑,理解他的不安,於是輕輕點了點頭。
得到諸葛亮的首肯後,王勐心中大定。
當即深吸一口氣,從人群中走出,來到最前面後躬身下拜道:“啟稟皇上,草民王勐,另有補充之策。”
群臣為之側目時,楚昊也頷首道:“儘管言之。”
王勐聞言後對著楚昊又是一拜,又對文武兩列群臣拱手一禮,才開口道:“禮記有云‘強者脅弱,眾者暴寡,知者詐愚,勇者苦怯,疾病不養,老幼孤獨不得其所。此大亂之道也。’,玄齡兄只言其一,未言其他。”
房玄齡輕輕點頭,拱手道:“請王兄賜教。”
王勐拱手回禮後,面朝楚昊,拱手道:“玄齡兄言,民有單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府縣加以收養,贍給衣食,每令周足,以終其身。並建巡查司四時監察。”
房玄齡聽到這段話後,神情一怔。
他只提了老人,卻沒有提幼童,而王勐在這句話中為他加上了。
王勐高聲道:“草民認為,因明確下令,所在府縣,官員應收養而不收養者,或判刑或罷官,若應給衣糧,而官吏克減者,以監守自盜論。唯有重罰,才能使各府縣官吏驚懼用心。”
“未免官吏以次充好,朝廷每建養濟院一所,便從當縣取兩百畝至五百畝地,其田其糧,因全用於養濟院,官吏不得動用。”
“吾皇仁慈,金陵城內凡開山、取木、背石、織布等做工者,不論男女老幼,皆有錢贈。”
“各府縣養濟院內的良田,也可效彷此策,另請年輕力壯者種植,或命當地府縣,差衙役牢吏帶牢獄之中服刑之人前往養濟院種田,可視其田內畝產來適當減刑。”
“幼童者,因另請當地有學之士教其學問,一切學雜費用由朝廷承擔,待其及冠後,應在養濟院服役三年。”
楚昊聞言時緩緩點頭,王勐所言的確要比房玄齡的更加詳細,接著看向下方群臣,問道:“卿等可有補充?”
諸葛亮思索著王勐與房玄齡所說的內容,覺得可以一試。
於是躬身下拜道:“臣覺得可以一試。”
其他人在諸葛亮話落後,紛紛下拜道:“臣等附議。”
“好。”
楚昊緩緩點頭,道:“既如此,即命各府縣建立養濟院,戶部在金陵另建一司,名養濟司,負責各縣養濟院之事。刑部另建巡查司,專職巡查各府縣養濟院。”
“此二司,各設主事一職,官至正五品,其餘官員由戶部與刑部共議。”
話落,他看向王勐與房玄齡,開口道:“此事既然由你二人所提,便交予你二人負責。王勐即任養濟司主事,負責一應排程。房玄齡任巡查司主事,檢查各府縣養濟院。”
王勐與房玄齡心中一喜,急忙躬身謝恩領旨,隨後退回人群中。
諸葛亮再次出列,道:“臣之奏有三,其一,其二已稟,其三,前軍左都督秦叔寶,自福州入京,路毀廟宇六十二座,獲佳糧四千萬斤,次糧一千兩百萬斤,今所有糧食經臣檢查,已入糧庫。”
“今戶部糧庫,有糧六千八百萬斤,魚蝦十七億斤,臣請濟災。”
楚昊聽到魚蝦竟有十七億斤時神情一怔,但很快想起洞庭湖昔日以十萬蝦兵蟹將圍城,那些蝦兵蟹將比正常人都高大,之後四海龍王又送了些魚蝦。
加起來有這麼多也就不足為奇了。
思索至此,楚昊開口道:“濟災一事暫緩幾日,吳起曾率五萬武卒前往揚州各縣遷徙百姓,算一算日子,應該快要回來了。待他歸來時,再進行濟災。”
諸葛亮聞言便退回班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