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崖陡壁難以攀爬,這在如今的時代,的確是個無解的難題。

所以李佑思來想去,也想不出破解之道。

但好在,他並非是個徹頭徹尾的唐人。

既然爬不上去,那就用更簡單的方式,直接飛上去。

飛翔,在千百年來,一直是人類的夢想。

但一直到二十世紀,飛機的發明,人才真正地征服了高空。

李佑當然沒那個本事,去造臺飛機,馳騁高空。

但只是這幾十丈的高度,還是有辦法的。

在飛機被髮明出來前,人類曾經做過各種嘗試,這些嘗試或成功或失敗,都是先賢的智慧結晶。

李佑很快就想出三種方法。

第一,便是熱氣球。

熱氣球的原理,其實在大唐時代早已被人發現,並且用在節慶祈願之時。

那上元、中秋時節,滿長安城飄飛的孔明燈,不就與熱氣球原理相通嗎?

但李佑仔細審度之後,打消了製造熱氣球的念頭。

主要這東西結構較為複雜,製造起來頗為麻煩,不研究個幾週數月,怕是無法精確掌握飛行技巧。

再說那熱氣球需要燃火,又需要密不透風的輕型布料,短時間內不好尋得。

更重要的,是那熱氣球中帶有明火,十分顯眼。

從南麓登頂,本就是想打對手個措手不及,當然要隱秘,不能被匪寇發現。

所以李佑將發起突襲的時間定在夜間。

但熱氣球一旦升空,便有如半空中飛了個明晃晃的火球,實在太招人矚目。

再加上不易操控方向,易引發火災等諸多因素,李佑便放棄了這一選項。

第二個飛天的法子,是利用火藥,製造出瞬間向後噴射大量氣體,託著人飛昇上天。

這個法子,李佑依稀記得,在後世的明代,似乎有人幹過。

當時那位猛士將填充有火藥的“火箭”,綁縛在椅子上,而後自己坐在椅上,靠著“火箭”的反衝力飛上高空。

這個法子若是操作得當,倒是可行的。

畢竟飛行高度不高,而且也不用直上直下,大可以將角度調到山壁方向,對著那山洞位置一頓猛衝,說不定能將人送上去。

但李佑思索一番,也放棄了。

原因嘛,李佑印象裡,那位明朝的猛士,好像也玩脫了,被自己給炸死了。

這東西危險程度太高,操作難度太大了。

接連兩個方案被自己否決,李佑正一籌莫展時,忽然一陣冷風吹來,將李佑的思路豁然打通。

風!

而且是由南向北,直刮向那山壁方位的猛烈大風!

只要有足夠大的風箏,足夠精確的距離把控,就能將那風箏平穩地拉至山洞方位。

而那山洞正好向外延伸,形成了一塊平臺,可以作為降落地點。

想來,以秦理等人的身手,平穩落到那平臺上,是沒有問題的。

想到這裡,李佑立刻向秦理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靠紙鳶飛上半空?”

秦理已抬起頭,朝那半空中的山洞位置觀望著,想是在揣度著距離。

想了想,他點頭道:“沒問題,只要你能將我送到那附近,我便能攀附到山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