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依著李佑的性子,他絕不會主動坦露此事,為自己豎敵。

但此刻酒意上湧,再加上談到《氏族志》,李佑不免放了些大話,給自己齊州之行,添了幾分匡扶蒼生的豪邁氣概。

“研究農事?”

“這或許能改變世家在民間作威作福的風氣……”

“只是……”

韋挺細細琢磨著李佑的話:“殿下真有把握,能提高作物產量?”

李佑不置可否:“事在人為嘛!農事為天下之本,我身為皇子,盡心研究農事,也算是為天下蒼生出一份力。”

紅薯的事還沒有眉目,先不告訴韋挺。

韋挺仍在思慮著:“若真能提高作物產量,倒是對打壓世族很有些幫助。”

再細細想來,韋挺漸漸覺得,李佑的思路很有些意思。

他能一針見血地指出世家根本所在,想出解決之策。

雖然這研究農事的手段,未必行之有效,但這的確是削弱世家實力的一個手段。

韋挺編纂《氏族志》,自然對那世家大族很有研究,也深知這些世家大族欺壓良善,把控廟堂,已漸漸成了危害大唐的重大隱患。

見李佑說得有板有眼,韋挺又生了考教之心,便拿這一話題問了李佑:“殿下覺得,只靠研究農事,便能解決世家之患?”

“當然不能!”

李佑倒並未得意忘形:“世家影響了大唐的方方面面,想要打壓談何容易?這發展生產,促進民生,不過是第一步罷了……”

“哦?”韋挺好奇道,“殿下還有後手?”

韋挺對於李佑,那是愈發好奇了。

李佑的眼界見識,遠超常人。

他關於大唐社會格局的判斷,對世家底蘊的認知,讓韋挺眼前一亮。

李佑每每發言,必有驚人之語,細想之下,又暗含機寇。

他彷彿像一個世外之人般,居高臨下地審視廟堂市井,見解獨到犀利,直鞭要害。

韋挺自然猜想不到,李佑的所謂高見,全都由來於他對大唐歷史的全域性瞭解。

事實上,終唐一朝,世家大族都是李唐江山的內憂。

世家在民間本就積蘊深厚,又積極佈局廟堂,逐漸滲透到廟堂中樞。

下挾百姓,上控君王,最終釀造出一個矛盾激發的大唐,引來民亂頻生。

那唐末時期,黃巢奪取天下後,濫殺世家門閥,這不是毫無緣由的。

說起來,李世民及後來的武則天,都曾為了打壓門閥頒下種種法令,但收效甚微……

這些都是李佑能看穿時局的仰仗,本來他是不喜炫耀的人,絕不會拿這些後世見解為自己謀求眼光。

但這時候,李佑被葡萄釀與烈酒交加衝擊,本就醉了七八分。

酒至半酣,是個人都會慷慨激昂,笑斷風雲、指點江山那本是司空見慣。

再加上韋挺又是鐵桿自己人,李佑就更不加防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