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不幸,知縣附郭;

三生作惡,附郭省城;

惡貫滿盈,附郭京城。

這是官場上流傳的一句老話,用以戲謔調侃那些附郭縣官的的難處。

這所謂的“附郭”,指的是附在州城、府城中的縣治。

唐朝的州、府一級,下轄數個縣域,這些縣域多是零零散散地分佈於州府治所附近,眾星拱月地包圍著州城、府城。

但有一種縣,卻是例外。

這些縣域的縣城,本就與州、府治所同為一體,它們的縣城,其實就是當地的州城、府城。

這樣的縣,就被稱作為“附郭縣”。

比方說,後來被稱作“東都”的洛陽,此刻的官方名稱,乃是“洛州”。

而真正的洛陽,這時還是個縣城,正在洛州治所州城之內。

這洛陽縣城與洛州州城合二為一,治所歸為一地。

那這洛陽縣令,便算作是洛州的附郭縣令。

若按照後世的行政區劃類比,這附郭縣,更像是後世城市裡的“區”。

這附郭縣令,則相當於後世的“區長”。

聽起來,這“區”可比“縣”要高階一些。

可實際上,唐朝的官員們,可沒誰瞧得上附郭縣令這一職位。

沒辦法,離上級領導太近了,做什麼都束手束腳唄!

旁人做個縣令,那便是一縣父母,在縣裡呼風喚雨,沒人敢指摘抗拒。

可這附郭縣令,就難咯。

上級刺史就在自己家門口,更有州府衙門裡的諸多高官,比如那長史、別駕、司馬等等。

這些官員,可都比他一個小小的附郭縣令,要尊崇得多。

那這附郭縣令還能說得上話嗎?

但凡發號施令,那不得先過問領導們的意見?

所以這“附郭”二字,成了唐朝縣一級官員們心頭的夢魘。

而在這其中,“附郭京城”,又屬於地獄級難度,更是“附郭縣令”中最悲慘的。

不巧的是,長安城中,便有這麼兩位附郭縣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