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主僕之道(第1/2頁)
章節報錯
巨大的動靜也引得其他百姓走出房間圍觀,就是不知誰家的紈絝少爺發了瘋,在除夕夜放起了煙花……
不過這煙花倒是挺別緻,比平常元宵節放的還要好看些。
又是幾輪噼裡啪啦的鞭炮後,夜空才重歸於寧靜,周羽也終於可以睡個安穩覺了。本來陳進還打算邀請周羽和他一起睡,這樣一來二人就可以徹夜長談。但周羽果斷地拒絕了這個提議,然後給他安排了一個房間,並表示自己要和兩位夫人共枕而眠。
陳進無奈,只好一個人躺在床上回想此事,哪知道越想越生氣。倒不是氣周羽拒絕和他深夜交談,而是因周羽在他面前炫耀自己的情場得意而生氣。
但想著想著,一絲悲哀從心底而來。生在帝王家,萬般不由己。哪怕是自己的感情之事,也由不得自己做主。不僅僅是陳進,各位皇子公主的命運幾乎都是如此。皇子或許會娶個他國公主郡主,又或許是迎娶某位王公大臣的女兒為妻;文國的公主也一樣,若是不因和親而出國遠嫁,也就是從將相侯門的公子中招攬駙馬。在這個世界,門當戶對幾乎可以說是婚姻的先決條件之一,跨越階級的愛情故事,一個世紀也出不了幾個。
好在是這個時代的男子和女子並不像周羽前世的一些人們那樣總是有著不切實際的幻想,比如男子幻想自己被白富美女總裁看上,年紀輕輕就可以吃起軟飯;女子幻想自己能嫁入豪門,在花樣年華就能心安理得地享受別人奮鬥的成果。你可以說文國的年輕男女們飽受封建禮教的摧殘,但他們身上的一些優良品質卻仍然是值得學習的。例如,一般百姓家中,不論是男子還是女子對於婚姻大事都十分看重,不會輕易地許下承諾騙取對方感情,一旦確定關係後就會對愛人負責到底。婚後的二人的生活也不會過多的因為誰洗碗誰掃地這樣的家常小事而爭吵,男主外女主內是常態。男子可能會在地裡務農,也可能是在街上做點兒小買賣,回過於中妻子已經準備好了熱騰騰的飯菜,兩人或許還會有一個可愛的孩子,哪怕生活說不上富裕,但也算是其樂融融。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陳進的狀態就很好的印證了這句詩。雖然貴為豫王,卻沒有追求自己愛情的權利,或許這也是封建時代的悲哀之一吧。
終於,在這淒涼悲傷的心境中,陳進漸漸睡去。
夢裡,夜空中的煙火依舊動人。
隨著夜半子時的最後一片雪花飄落,永勝元年降下帷幕,永勝二年正式起航。
正月初一,萬事大吉。這個大吉並非說每個人都會事事順心,而是指在這一天要多說吉利話,勿做不祥事。古來有傳聞道:若是在這一天丟了東西,那這一年都會丟東西;要是在這一天跟人吵架,那這一年都會被各種爭吵所困擾。
因此,在這一天大家都是樂樂呵呵的,哪怕小孩子皮了些,只要不極其犯嚴重的錯誤,大人都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為如果打了孩子,就預示著自家孩子接下來一年都會捱打。雖說有著些封建迷信的意味,但總歸是為構建和諧社會起到了正面作用。
這一覺,陳進睡得很香,天氣寒冷,要想早些起床還真是磨人。周羽也特意吩咐過,府裡的丫鬟都不要去吵醒他,讓他睡到自然醒。
直至日上三竿,陳進才身披象徵著地位的華服走出了屋。周府裡的丫鬟從他身邊走過,神情也沒有什麼不自然,只是微微地低頭行禮,這讓他感到非常新鮮。王府裡的丫鬟僕人見了他全是恭恭敬敬的,甚至連走路的步子都會十分注意,就怕在他面前行有不妥,招致處罰。周羽府裡沒有僕人只有丫鬟,而地位本該同樣卑微的她們卻顯得那麼地坦然。這種感覺,就好像她們並不是下人,而是周羽的朋友一般。
在那一刻,陳進心中湧起一股不同尋常的感受,他想了很久才想明白這種感受的來源。當初的周羽不過是一介平民,不,應該算是貧民,卻也能和他這個地位崇高的豫王成為朋友;而周羽已經今非昔比,家境殷實,社會地位也有了質的提升,卻也能和身份低微的下人相處得如此融洽,並無半點生分的感覺,這種氛圍讓人不由自主地感到舒服。
他突然想起曾經在宮裡給他授課的老師說過的一句話:為王者,當愛民如子。陳進一直將這句話牢牢記住,並始終都在踐行。但今日看到周羽府裡的情況他才明白,他距離這一目標還有相當的距離。
古語云,觀一葉而知秋,陳進覺得這麼一件簡單的小事讓他受益匪淺。
他來到會客廳,周羽已經坐在那裡等著他。
“昨晚睡得怎麼樣?”周羽隨口一問道。
“還好,我倒是有一個問題想請教你。”陳進眼神非常誠摯,讓周羽有些無所適從。
“有什麼問題就問,你這樣盯著我,我心裡有點兒發毛。”周羽把茶杯放下說道。
陳進左右張望了一番,確定沒有其他人之後,小聲問周羽道:“為什麼我感覺你家裡的丫鬟都不怕你?”
周羽則是以一種更加古怪的眼神看著他說道:“她們為什麼要怕我,我又不是大蟲,又不會把她們活吃了。”
“主僕有別,這是倫理綱常,為何在你這裡主僕間卻好像並無太大差異?”陳進仍然目光灼灼地問道。
“主僕有別,但人格不應該有貴賤之分,她們盡心盡力為我服務,我自然也不能虧待了她們。公事上,我和她們是主僕關係,但私下裡,我和她們一樣都是普通老百姓。當然,你們或許覺得他們是下人,但我覺得人都是平等的,沒有什麼上人下人的說法,頂多也就是地位有高低之別罷了。”周羽認真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