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兵之技巧(第1/2頁)
章節報錯
瑕陽,河西三郡之一,三面晉山之南,陽河之北,故曰瑕陽。
魏軍沿著津水自孟氏來到瑕陽,此地距離安邑不過二百餘里,作為秦軍退往蒲阪的必經之路上,信陵君選擇了此地作為主戰場。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
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信陵君登高望遠,眺望著前方的平原地帶,目光中透出一絲凝重。
伏念在信陵君身側,道:“君侯可是憂心秦軍的來襲?”
“秦軍之悍勇,遠勝於我等,此戰將會是一場苦戰,此戰若不能阻敵,則攻守之勢異也,到時秦軍進可挾威進敵,退可撤走蒲坂,如此一來我軍便再難攻破秦軍,此次合縱也再難達成目的。”信陵君道。
“只怕我軍一敗,聯軍心也就散了……”
此戰乃是他計劃中的關鍵,不容許有半點失誤,他必須要保證萬全,否則將功虧一簣。
他相信蒙驁絕不會放過如此關鍵的戰機。
他素來將伏念看做與他是同級別的存在,他問道:“念,你可知我為何選擇在此處與秦軍決戰嗎?”
伏念看向腳下之山川,回答道:“四塞之地,利於守;四通五達之郊,利於戰;守不如戰,戰不如巧變。
瑕陽為三地之咽喉,足以指揮安邑、解、蒲阪三地,控扼秦。”
“信陵君乃是為了逼出秦軍,與秦軍決戰。”
“正是如此。”信陵君頷首道,他對伏唸的回答十分滿意。
“你且說,此戰該如何打?”信陵君道。
“君之謀略,非一般人能比擬,念便以君之謀略而論。”伏念道。
“君之所想乃是中心開花之戰法,以我一軍之力誘敵來攻,拖住秦軍,直待我方後續援軍到達,若能堅守到那時,則秦軍必敗。”
此戰之理念在於堅守某一戰略地域,誘使敵方部隊向己方運動,配合友鄰部隊對敵方實施反包圍,待時機成熟後,配合友鄰部隊打擊敵人,全殲敵軍。
“正如你所言,此戰之關鍵便在於我軍能否抵擋住秦軍的猛烈攻勢,直至援軍抵達。”信陵君道。
“然平原無險可守,你說該如何抵擋秦軍的攻勢?”信陵君又道。
“兵技巧者,習手足,便器械,積機關,以立攻守之勝者也,自是該依此理,求以弱勝強之機變。”伏念道。
信陵君讚賞的看了伏念一眼,伏念雖年少,但卻是有真才實學之輩,他道:“我知你學貫古今,想必已有應對之策。”
伏念知他是認真的,當即將心中所想托出。
………
瑕陽北郊,魏軍士卒正在夯土,一堆堆碎石、沙礫、紅土、石灰被刨入坑中攪拌起來,然後堆放在一旁,澆築上一層泥漿後用版築夯實。
所謂版築,就是築牆時用兩塊木板夾出一個空間,兩板之間的寬度等於牆的厚度,板的外側用木柱支撐住,再用繩牢牢捆住固定,用杵築一層一層打結實。
這種用於築牆的夯土也被稱之為三色土,秦漢時期的建築大多都是用夯土砌成的。
在兩側壘牆的中間地帶,有一百二十丈之寬,魏軍本陣就佈置在這裡,之所以達一百二十丈寬的理由有二:一是,比起屬下兵數,防衛線顯得很長,就此無法在全線配兵的現狀看來,足夠搭蓋帳篷與能無阻礙地移動臨時兵的寬度是必要的。二是,當秦軍對魏軍內外兩側防線發動進攻時利於魏軍迅速出擊。
西面的土丘下張炭像是監工一般,一邊觀察還一邊指點著,他一邊指點一邊搖頭嘆氣,顯得十分懊惱。
一個魏兵從壕溝中抬起頭,道:“張大人,我們挖的已經夠深了,不需要繼續挖了吧?”
張炭看了一眼這個魏兵,道:“你不懂,此刻我們還未完全挖好,還需要再加固一下,若是這一片挖好之後,再加上一些細微的修繕就差不多了。”
“需再挖一尺。”伏唸對張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