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萬國來朝,天下歸心(第1/2頁)
章節報錯
其實李泰和李承乾本質上一樣,並不認為大唐的軍隊在毫無障礙、一馬平川的草原和荒漠上,與精擅騎射的東突厥狼騎交鋒能佔到多大便宜。
但他察言觀色,敏銳的抓住李世民話語中“反擊”這個詞大做文章,試圖將自己的揚州大都督的頭銜改換成幷州大都督。
大唐設有四個大都督府,分別在揚州、益州、荊州和幷州。
所謂“揚一益二”,揚、益二州乃大唐經濟數一數二的地區。
荊州為四衝之地,其重要性自不必說。
而幷州,即太原,則是大唐的龍興之地。
時任晉陽留守的李淵就是從太原起兵攻進長安,然後削平天下的。
即使沒有這層特殊的因素,太原在戰略地理上,也很有必要設立大都督府。
太原在太行山以東是華北平原,以北是陰山、大漠,以西是黃河。
太原以南,隔著中條山和黃河就是中原的洛陽,故而守住太原就能保護好洛陽,進而保護關中的長安。
另一點,李世民即位後,就立即著手調整軍府,更加偏重於幽、並、隴右和河西一線,並且派能征慣戰的大將鎮守於此。
如幷州都督英國公李績、代州都督鄒國公張公瑾、華州刺史霍國公駙馬柴紹、靈州都督駙馬薛萬徹、甘州都督公孫武達、肅州都督張士貴、檢校幽州都督衛孝節、岷州都督高甑生……
如今朔方和榆林之地收復,相信朝廷還會有進一步的舉措。
那麼幷州大都督府的重要性就充分凸顯出來。
雖然親王遙領大都督只是虛職,具體事務實際是由大都督府長史負責處理。
但不管怎麼說,大都督作為最高軍事長官還是具備一定的話語權的,並且在職務上和這些手握兵權的大將有更多的交集。
如果羅太歲在場,一定會忍不住對李泰挑起大拇指。
因為歷史上李治就曾遙領幷州大都督,當時的大都督府長史正是李績。
再想想李治即位前後,李績所扮演的角色……還是挺耐人尋味的。
但李世民並不是羅太歲,不可能想到那麼多。
事實上他對於李泰這個提議頗為意動。
他對李泰固然喜愛,但更打動他的還是李泰對於東突厥的進取之心。
不過他到底是一國之君,朝令夕改的事絕不能做的那麼明顯。
“青雀,你剛受封為揚州大都督,改封幷州大都督一事不宜操之過急。”李世民微笑的道:“等你多些歷練,再為朕和太子分憂不遲。”
“兒臣明白!兒臣定當勤勉篤行,向隨父皇和皇兄學習治國之道。”
李泰並不氣餒,畢竟父皇沒有拒絕,說明他還是有機會的。
後面只看他自己的表現。
李世民見李泰並未露出任何不虞的神色,心中更加滿意,反觀太子承乾,天資稍遜於李泰,恐怕還需要找人悉心教導一番。
“今天暫且議到這裡,你二人看過母后和雉奴後就去殿前練習射箭。”他囑咐了一句。
“是。”
兄弟兩人一前一後離開。
“只孔穎達和陸德明二人怕是不夠,還有誰呢……李綱……對了,李綱!看來只能請李綱出山了。”
這時李世民自言自語了幾句。